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藝復興 - 教育百科
ˊ
ˋ
ˋ
wén yì fù xī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én yì fù xīng
解釋:
  1. 十四至十六世紀起始於義大利的有關文化、歷史、藝術等方面的思想與運動。史家以為其時代特徵為人文思想的發揚,主要成就表現在藝術、學術及技術等範圍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文藝復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én yì fù xīng
解釋:
十四至十六世紀發源於義大利,有關思想、歷史、藝術等方面的文化運動。中古時期歐洲的政教學術,因受日耳曼民族入侵的破壞、基督教會的壓抑,致使古代希臘羅馬的燦爛文明幾乎湮沒。西元一四五三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希臘學者多避難義大利,講授古典文化,文藝復興運動由此發展,自此文學藝術漸及於一般生活及思想,史家以為其時代特徵為人文思想的發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文藝復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naissanc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藝復興係指歐洲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期間的文化重建運動,在這段期間內,希臘羅馬古文化的研究興盛,導致復興古典學術,注重自然知識,以及強調人類價值的思想,因而產生了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和文學等各方面的創新運動。「文藝復興」一詞,就字面意義而言,含有「復活」、「再生」之意,用以表示與中世紀時期價值觀念明顯的不同。然二十世紀史學家卻就歷史事實證明:對自然界、人文科學和個人主義的興趣,可以追溯至中世紀;尤其十三世紀末,受到聖方濟(St. Francis)歌頌自然之美和精神價值的影響,因而鼓舞了義大利的藝術家和詩人熱愛自身所處的世界,並促成這新紀元的誕生。因而,文藝復興可說是自中世紀以來,集一連串復興運動的大成,同時也包含了藝術、文學、科學、哲學等方面的新成就。最重要的是,這個時代所顯示出來的現世態度,以及人文主義的理想,使得文藝復興成為中世紀過渡到近代的一個重要時期,同時標示出世俗文化時代的到來。
  文藝復興最值得稱道的成就,是在藝術方面,繪畫方面的表現尤其優異。當時由於受到古代作家的影響,繪畫常要求表現高度的寫實性及完美的造形,並在風格方面有意識地模仿古典藝術,或自覺地接納傳統的美感經驗而回歸古典的價值標準。
  首開風氣之先的,乃是十四世紀初的喬托(Giotto, 1267~1337),他的繪畫顯示出一種新的風格,亦即清晰簡潔的構圖,以及藉由寫實手法描繪出人物內心的感情,使得中世紀拜占庭藝術那種木偶式的人物形象,在他真摯而富感情的表現下,徹底瓦解;並對自然主義傳統的建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到了十五世紀,為文藝復興繪畫奠下基石的是馬薩其奧(Masaccio, 1401~1428),他採用透視法和明暗手法表現物體的深度,經公認為第一個寫實主義者;他從生活中汲取形象,將人文主義帶入藝術之中,使得作品洋溢著對人類天性的讚美,並表現出文藝復興時代人物的自信和進取精神,這種高度自然主義的風格,對義大利繪畫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此外,文藝復興繪畫的另一項特質,乃是對於古典題材的熱愛,代表畫家為波提且利(S. Botticelli, 1445~1510),他最喜愛表現靈魂的精神美,以華麗的色彩和美好的形式,企圖揭露隱藏在靈魂深處的神祕感受。到了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出現三位大師,即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和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達文西以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趣,透過事物外表的精細描繪,直探生命的奧祕,其傑作有〔岩石的處女〕、〔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的微笑〕。拉斐爾的畫作則表現出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並完美的表現了古典主義的精神特質,也就是和諧、優美和恬靜;對聖母像的描繪他尤其有卓越的表現,畫作中呈現出的柔和與親切,迴然不同於達文西畫像中的難解和分析性,而流露出高度的虔敬感受。米開蘭基羅則是十六世紀畫壇的巨匠,具有非凡的創造力,他以人體作為表達情感的主要題材,具有動人的人文主義色彩;同時他也是最偉大、不朽的雕塑家之一。
  文藝復興在一五二七年隨著羅馬的淪陷而告結束,然而在其精神薰陶下所產生的偉大藝術作品,則陸續在義大利北部和北歐出現,尤其是威尼斯畫派(Venetian School)的堤香(Titian, 1488~1576),在色彩方面有完美的成就。此外,也由於基督教信仰和古典人文主義之間的矛盾,產生了矯飾主義(mannerism)的風格,因追求更完美的實現,反而打破了文藝復興的和諧。如今「文藝復興」一詞已成了象徵用語,用以代表如秩序、精確、和諧及明晰的特定及美好感受,同時亦標示與中世紀的對立,而涵攝一種嶄新的、無所不包的近代精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藝復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