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日本舞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apenese Dances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類型名。依《大辭林》之釋義,所有日本的舞蹈皆稱謂日本舞蹈,狹義言則指歌舞伎舞踊〔見Kabuki Buyo〕及其系統之舞蹈而言。到近代十六∼十八世紀年間其範圍除歌舞伎舞踊系統外,尚包括了忠實於傳統古典形式的發展、並以地唄為伴奏而盛行於大阪.京都的《京舞》〔見Kyou Mai〕、《地唄舞》〔見地歌舞(Ziuta Mai)〕系統之舞蹈,以及舞蹈與業者「踊子」〔見舞子(Mai Ko)〕、「藝妓」〔見Geisha〕等人從事之職業性表演系統的舞蹈。至今日本舞蹈尚存者可大約分為三大類別:一、宮廷儀式舞蹈。二、民間流行之宗教性節慶,社會慶典等之舞蹈。三、劇院中商業性表演之舞蹈。通常舞妓(伎)(Maiko or Maiko Girls)會在鄉村的神社中表演《神鏡舞》(Sacred Mirror of the Courts),社交性的《感恩之舞》(The Social Dance of Thanks Giving)或收穫季節的慶典、滿月時等節日表演的《豐收舞》。秋季的鬼節在其古老之神道〔見Shinto〕儀式中,由每組二十人組成的一群少女,著白衣自肅靜之墓園出現,表演《迎祖靈之舞》亦稱鬼舞。在京都青蓮寺的春季慶典中,表演《蝴蝶舞》(Ko Tiyou No Mai)做為春祭最後之舞以為迎夏季之來臨,參加朝拜者得繼續跳「音頭」(Ondo)之舞〔見音頭〕一直進入伊勢的神宮。日本有許多的舞蹈皆屬舞踊系統〔見Odori〕及宗教儀式性者;在Geuoka舞踊中以皇家之傘為象徵,以筑波(Tsukuba)山之兩座乳狀峰為象徵而來的古老的《母親之舞》。在宮廷中舞者著中世紀軍裝表演隆重的戰舞形式的《隼人舞》〔見Hayato-Mai〕。一般劇院則表演歌舞伎形式之舞劇及外國較熟知的改良式之「能」(Noh)舞劇。其他尚有著藍綢衣腰束深紅色帶表演青少年的舞蹈「歌垣」〔見Ofa-Gaki〕。公元795年為紀念京都成為首都而表演的豐年祭舞蹈形式的《鍍金之舞》(A Gild Dance of Kyofo)。早期隨中國音樂傳入的衝擊如啞劇「催馬樂」〔見Saibara〕技巧地結合了日本話與古韻在歌詞中。另有由一百名商人身著儀式服裝在和歌山(Wakayama)表演的Genon odori,及七夕節慶中小孩表演的《七夕舞踊》(Tanabata odori)來紀念通往天國之兩顆《星牡羊王子》(Prince shepherd)與《編織公主》(Princess Weawer)等等。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松村明編著《大辭林》1988、小林信次《舞踊史》(昭和35年)、NHK《日本的傳統藝能》199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日本舞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