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明知故犯 - 教育百科
ˊ
ˋ
ˋ
míng zhī gù fà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ng zhī gù fàn
解釋:
  1. 明明知道是錯的,卻故意去違犯。
    【例】他明知故犯,更不可原諒。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明知故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ng zhī gù fàn
解釋:
明明知道是錯的,卻故意去違犯。明.鄭若庸《玉玦記》第二二齣:「正是明知故犯,也因業在其中。」《文明小史》第四○回:「人家尚且替我們那般發急,我們自己倒明知故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明知故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míng zhī gù fàn
釋義:
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語本宋.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一。
典源:
宋.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一》西山蔡先生訓子,……曰:「作事皆依本分,屈己饒人終無悔。吝錢穀與人交關、頭頭讓人、些少生事,一切用柔道理之。若識些道理,不做好人,天地鬼神亦深惡之。蓋不識好惡1>,如童稚2>,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 〔注解〕 (1) 好惡:音ㄏㄠˋ ㄨˋ,喜好和憎惡。 (2) 童稚:孩童。
典故說明:
「明知故犯」的意思是明明知道是錯的,卻故意去違犯。例如國家頒布了法令,人人都應該遵守,但是有些人因不知法而犯法,這是無心之過,還可原諒;如果是明明知道法令規定如此,卻故意去觸犯,這就是「明知故犯」了。這種意念在文獻上比較早的出處是宋代陳世崇的《隨隱漫錄》卷一引西山蔡先生對子孫的訓示說:「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明是非,就像小孩子和醉漢,如果犯錯,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是已經知道不對了,還去犯錯,那就應該受法律制裁。這裡的「知而故犯」就是「明知故犯」的意思。後來「明知故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在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德山志先禪師》也有「知而故犯」的說法。「明知故犯」不一定單指犯法而言,泛指一切明知事情是錯的,卻故意去觸犯的行為。如明代鄭若庸《玉玦記》第二二齣:「正是明知故犯,也因業在其中。」又如《文明小史》第四○回:「人家尚且替我們那般發急,我們自己倒明知故犯。」都是這個意思。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
使用類別
用在「故意妄為」的表述上。
例句
  1. 無心之過,情有可原;假如是明知故犯,那可要加重處罰了。
  2. 學校三令五申禁止學生抽菸,他卻明知故犯,當然要被記過處分了。
  3. 老師已經再三告誡他不要沉迷網咖,他卻置若罔聞、明知故犯,真是令人生氣。
書證:
01.明.鄭若庸《玉玦記》第二二齣:「正是明知故犯,也因業在其中。」
02.明.李贄《焚書.卷二.書答.與周友山書》:「然弟之改過實出本心,蓋一向以貪佛之故,不自知其陷於左道,非明知故犯者比也。」
03.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詞曲部.音律.恪守詞韻》:「常見文人製曲,一折之中,定有一二出韻之字。非曰明知故犯,以偶得好句,不在韻中,而又不肯割愛,故勉強入之,以快一時之目者也。」
04.《鏡花緣》第六一回:「此物既與人無益,為何令尊伯伯卻又栽這許多?豈非明知故犯麼?」
05.清.林則徐〈會批義律稟〉:「因此次尚在收繳之際,是以從寬驅逐;如將來再有他夷明知故犯,定照新例嚴辦,不能再邀寬貸也。」
06.《文明小史》第四○回:「人家尚且替我們那般發急,我們自己倒明知故犯。」
07.《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正惟這一班明知故犯的忘八蛋,做了出來,才使得那一班無知之徒,跟著亂鬧啊!」
辨識:
近義成語
知法犯法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明知故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明知故犯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明知故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客家語 明知故犯
相似詞 知法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