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木魚 - 教育百科
ˋ
ˊ
mù y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ù yú
解釋:
  1. 一種佛教法器。相傳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應當晝夜思道。形制有二:一為挺直魚形,用來提示用餐或集眾、警眾,懸掛在寺院走廊上。一為圓狀魚形,誦經時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來,民間音樂和潮劇、粵劇中也常用到木魚,使木魚除用作法器外兼具樂器功能。
    【例】一踏入寺裡,耳裡即傳來陣陣木魚聲。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木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ù yú
解釋:
一種佛教法器。相傳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應晝夜思道。形制有二:一為挺直魚形,用來粥飯或集眾、警眾,懸掛在寺院走廊上。一為圓狀魚形,誦經時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來,民間音樂和潮劇、粵劇中常用到木魚。使木魚除法器外兼具樂器功能。唐.司空圖〈上陌梯寺懷舊僧〉詩:「松日明金像,山風響木魚。」《水滸傳》第四五回:「若怕五更睡著了,不知省覺,卻那裡尋得一個報曉的頭陀,買他來後門頭大敲木魚,高聲叫佛,便好出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木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靈寶派道士在誦經時,除了道教固有的奉旨、帝鐘等法器,還會搭配木魚與銅鉢。佛、道兩教通用的木魚,大小形制不一,大的可如鼓,小的可握在手中敲打,聲音低沈而凝聚。
早期把木魚雕刻成魚形,有勉勵修行者應晝夜思道,切勿懈怠之意;近代則雕刻成圓形包袱狀,於誦經時連續敲擊,以節制經頌。
知識 1:
其他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木魚
功能用途: 祭祀
學域-大分類: 人類-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文化區: 台灣
族群: 漢﹝Han﹞
紀錄類別: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mple Block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名。木魚是中國寺廟用來誦經的敲擊樂器,它由硬木製成,通常為五個不同大小的木魚為一組,用軟木槌或硬木槌擊打能發生類似五聲音階的音響。後來西方的音樂家也把它納入打擊樂器的編制中。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木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木魚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木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o̍k-hî/bo̍k-hû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2. 木魚
同義詞: 硞仔(kho̍k-á)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木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敲板類:
木魚為縫膛式敲奏梆,外形略呈球狀,類似一昂首縮尾之魚,魚口開縫為音膛,體內挖空形成共鳴腔。以一根圓頭木棒敲擊於魚背正中近縫口處。木魚尺寸可大可小,常見的高度在 7-16 ㎝之間。較大的木魚置於軟墊上敲擊,音宏而聲散,較小者也可以手捏魚尾柄執而敲之,音圓潤清亮。在宗教誦唱常以木魚擊節,作為響器,清代以後則木魚普遍用於民間器樂、戲曲及曲藝之中。 另有一種長條形木魚,亦稱為「梆」,外形呈直魚狀,體形碩大,在100cm~300cm之間,以整塊木頭鑿刻,體內挖空,魚口出音。魚體以二根粗橫掛於樑上,雙手捧一根圓木桿撞擊木魚腹部側面,發出低渾之聲。相傳佛家謂魚晝夜不合目,故以魚形刻木作為響器而擊之,喻僧眾應日夜忘寢而思道。
雅樂聖樂擊樂:
木魚為縫膛式敲奏梆,外形略呈球狀,類似一昂首縮尾之魚,魚口開縫為音膛,體內挖空形成共鳴腔。以一根圓頭木棒敲擊於魚背正中近縫口處。木魚尺寸可大可小,常見的高度在 7-16 ㎝之間。較大的木魚置於軟墊上敲擊,音宏而聲散,較小者也可以手捏魚尾柄執而敲之,音圓潤清亮。在宗教誦唱常以木魚擊節,作為響器,清代以後則木魚普遍用於民間器樂、戲曲及曲藝之中。 另有一種長條形木魚,亦稱為「梆」,外形呈直魚狀,體形碩大,在100cm~300cm之間,以整塊木頭鑿刻,體內挖空,魚口出音。魚體以二根粗橫掛於樑上,雙手捧一根圓木桿撞擊木魚腹部側面,發出低渾之聲。相傳佛家謂魚晝夜不合目,故以魚形刻木作為響器而擊之,喻僧眾應日夜忘寢而思道。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木魚嘓魚 相關客家語 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