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桑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ng Lin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樂名,地名。傳說《桑林》是商朝(西元前16世紀∼西元前11世紀)時代的樂舞;用以祭天、祭祖及祈雨。桑林也是地名;據載商朝時曾逢大旱,七年不雨,湯王曾擬以身殉而祈雨於桑林。因此桑林被商朝人士認為是一處神聖的地點。商滅亡之後,其子孫被封於宋,《桑林》樂舞得以保存及仍用於祭祀及接待國賓之禮儀中。
參照:
《莊子.養生篇》、《左傳.襄公十年》、《竹書紀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桑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桑林是商代的樂舞,也有人認為「桑林」與「大濩」是同一樂舞的不同名稱。據〔左傳‧襄公十年〕載:「宋公享晉侯於楚丘,請以桑林,荀罃辭。」即因桑林係殷天子之樂名,宋是殷人後代,王者後代得用天子禮樂,但晉侯並非天子,不可僭越禮節,故晉國大夫荀罃代為推辭。〔莊子‧養生主〕云:「合于桑林之舞」,係敘述庖丁解牛時神乎其技的動作有如舞蹈。另有「桑林之社」是指祭祀祖先與青年男女會合的活動,又「桑林」被認為即是「大濩」,此與商湯求雨救旱有關,濩有「獲水」之意。據〔尸子〕記載:「湯之救旱也,乘素車白馬,著布衣,身嬰白茅,以身為牲,禱於桑林。」又據〔通鑑大紀〕補充說:「禱於桑林之社,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歲乃大熟,天下歡洽,歲作桑林之樂,名曰大濩。」由上可知桑林或是商人的圖騰舞蹈,發展成為宗廟祭祀舞「大濩」,由周代加工整理,用以祭祀先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桑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