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棍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dgel Play
作者: 藍孝勤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棍為中國古兵器之一,屬長器械。棍之本意可通棒,「棍術」一詞是指使用棍棒之技巧,主要用於技擊格鬥。現今對於棍術之概念有二:一是指流傳於世的各派棍之技法及其套路之通稱;一是指武術競賽項目之一。例如一九九○年及一九九四年亞運武術競賽項目之「棍術套路」,其招式內容擷取傳統扳法,並經設計編排而成,凡參賽者均需演練棍術之規定套路。
  由於棍棒易於取得,早在人類懂得使用工具時即已發展,既用於農獵亦用於格鬥。棍在歷史發展上,循用途不同及取材難易等因素,其形式、材質皆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其名稱,古有稱白挺、杵、杆、棒、殳等名詞。在周代採五種長制兵器——戈、戟、殳、酋矛、夷矛等為征戰利器,其中殳之用於軍旅可謂為棍術之最早註解,雖然棍和殳形式略有不同,安之頂端較粗,或有框金屬,用以擊、撞,然均屬用棍技術之濫觴。圭明代俞大猷所著〔劍經〕中已有詳述有關棍術的理論和使用方法,其後亦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等相繼論及。
  經過歷史的實踐,古代武術家認為棍術是學習各種兵器的基礎,有所謂「學拳之後練棍,若學會棍,則諸利器同通」一說。棍的技術發展,自古以少林棍法最為著稱,如今常見之棍法,著名者有六合棍、瘋魔棍、盤龍棍、齊眉棍、猴棍等。棍術技法風格有「棍打一片」之說,正表明其揮棍舞動面積的氣勢。另外,棍本身具有雙手握棍,梢把兼用、靈活多變,倏忽縱橫的特點。其基本技術有掄掃、舞花、劈、戳、崩、點、絞、撩、掛、背、雲、架、攔、擊等。若以其技術類型畫分,大致有南北派之區別,北派動作較活潑多變,南派則偏沉著穩健。
  棍的形式有兩端粗細一致之「雙頭棍」、一端粗一端細之「單頭棍」,以及兩節或三節以鐵鏈相連結使用的雙節棍、梢子棍、三節棍。其長度常見約有齊眉、一丈二(約三百六十公分),及略長於身高的長度等分別。一般棍術大都是使用雙頭棍,長度略高於身高,現今國際武術競賽之棍術即採雙頭棍之技法。由於白臘杆(為天然樹桱)重量適中、滑手、韌性強,富彈性有勁,故國際武術競賽規定採用白臘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棍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