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樂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以樂為教育和教化的工具,在我國開始的最早。﹝尚書‧舜典﹞中載有「使夔典樂,教胄子」是以樂為正式教育的記載。﹝周禮﹞大司徒所掌的全國性教育,包括地方學校和民眾教育,樂也是最基本的一項,是普遍性的「教化」。
  劉向在其所著﹝說苑﹞第十九卷﹝脩文﹞中,彙合了﹝禮記‧樂記﹞和﹝荀子‧樂論篇﹞,對樂教做了綜合而詳盡的說明。開始說樂教的功能和起始的原因為:「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是說聖人也莫不喜歡音樂,可以從音樂得到快樂;又可以改善人民大眾的心理;因為樂最能感動人,使人情感合乎中庸(即喜怒哀樂之情,表現得適當而不過分),由情感得當而生出正當的行為,所以能形成善良的風俗習慣,故而早年的帝王推行樂教。
  說樂教有調節情感的功能,是因為人的情感因受刺激而衝動,會表現出來;而衝動表現,又沒有常規,只由當時的心理狀況而定。故而哀感的聲音使人「憂愁」,婉轉舒暢的聲音使人「快樂」,粗獷的聲音使人「剛毅」,簡捷莊嚴的聲音使人「肅敬」,寬厚柔和的聲音使人「慈愛」,散亂淫靡的聲音使人「淫亂」。早期的帝王就是根據人的情感,考究音樂的節拍聲調,調和輕重快慢、長短清濁,以配合自然的陰陽四時五行的條理,成為合乎「禮」的樂。以禮由外而內的行為約束,配合樂之由內而外的情感發舒,從根本上改變人的衝動野蠻,發揚出情性的適當狀態,而成為樂教。(劉向這段文字,有的和﹝樂記﹞近似。)這樣的樂教,使剛強的人不輕易動起怒氣。柔和的人不致於顯得怯懦,是最明顯的功能。
  劉向又說,如果音樂激起淫邪的念頭,到處充滿著淫靡之音,必然使人陷於淫蕩散慢,生出種種邪蕩的行為。相反的,若音樂能陶冶平和柔順的心情,人們的行為必然合理而有禮。這種音樂流行於廣大群眾中,可以看到「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的現象,就是樂教的效果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樂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