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檢查制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ensorship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檢查制度依英文字義的應用,或只用「檢查」二字為名詞;或指檢查制度中的「檢查職務」,因實際所指的涵義而定,常見於心理學、哲學及藝術領域中,間亦存在於政治中。
  在心理學中,如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在其所著[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中所說,檢查是一種查核與禁止的作用,是自我的一項功能。自我所檢查的是本我的需求、即衝動是否可行,如其可行,便設法予以滿足;反之,倘本我的需求於「理」(規範)不合,便予以禁止,自然更無須為之滿足;或者就著本我的需求,加以修正或改變,使之成為合理的方式,仍然可使本我滿足。其後在佛洛伊德說到心理結構時,稱「檢查作用」為自我「客觀的反專注」(Objective Counter-Cathexis),是一種內在的抵抗或自行抑制的作用;但是自我重在「可行的」需要,而不以禁止衝動為主。同時在佛氏理論中,超我(the super-ego)也有檢查的作用。
  檢查職務關係到心理和文藝方面的,是文學和藝術都可使人在閱讀詩文、欣賞音樂繪畫中,解除心理困擾,感到輕鬆愉快,得到精神的滿足。但是另一方面,強調感官刺激也可能與道德有相違之處,故而也要考慮道德因素。在這兩種狀況中若有所選擇,便需要有明智的檢查制度,而這樣的制度很難建立,因為制度須人來執行,選人的基準又成了另一個難題。
  在哲學中,古今哲學家各有見地,眾說紛紜,其唯一同意的一點,則是哲學的教育價值。由是提供充分的資料,供人自由探討便成了編纂百科全書者,不得不考慮檢查問題,法國哲學家及百科全書編纂者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可以為例。
  至於對書籍、刊物、新聞、戲劇等的檢查制度,自古已有,如我國歷代紀事(國史)率為官方專責,禁止私人寫史;西方中世紀前,宗教獨斷思想,不容提出褻瀆上帝的說法。至今若干國家,仍有檢查制度,訂有禁止事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檢查制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ensorship
作者: 范承源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檢查制度一辭,源自拉丁文Censere,含有評估或評價之意。遠自古羅馬帝國開始就有檢查制度的存在,因此在西方社會中,檢查制度行之已久。傳統上所謂的檢查制度,通常指政府機構、宗教團體、民間社團,以及社會上一些個人,基於國家安全與公共道德的主觀認定,對於一般民眾在資訊取得、閱讀與聽聞各方面加以限制與防止,因此書籍的出版與大眾媒體的傳播常為檢查制度針對的主要對象。
  檢查制度的界定不甚明確,不僅在實施上呈現極大的分岐性,而且每每受到意識型態的支配而無一定的標準。從其發展的過程上加以分析,檢查制度牽扯的範圍極廣,基本上包括政治、宗教與道德各方面理念的過濾與鉗制,在所謂輿論的壓力下,迫使不同意見的主張者背負叛國、怪教異端與違背善良風俗的罪名,達到壓抑他人的信仰、著作與言論的目的。因此檢查制度如無一定的規範,不當使用的結果,對於出版事業固然造成限制與傷害,同時也引起知識分子心理上的恐懼與憤怒,尤其對於學術自由的發展更是投下各種不利的因素與糾纏不清的衝突。
  圖書館檢查制度(Library Censorship)雖然對於圖書館有其必要性,但在實施上必須訂定明確的準則,否則屈服於政治與社會壓力團體不當的干涉,不僅圖書館資料的徵集隨時面臨選擇與篩檢的困難,同時圖書館在經營上也難免因牽就輿論的支配而缺乏應有的自主性。尤其值得注意的,圖書館時時受制於不當檢查制度的干擾,讀者知的權利必然受到相當的傷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檢查制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