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次級團體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ì jí tuán tǐ
解釋:
  1. 一種大社會或大組織裡的小團體。是人們在共同利益或關係下,經由法規或明文規定所成立,講求理性與效率,成員間講求權利與義務。如工會、教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次級團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ì jí tuán tǐ
解釋:
一種正式的、非個人化的團體。是人們在共同利益或關係下,經由法規或明文規定所成立,講求理性與效率,以及成員間的權利與義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次級團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condary Group
作者: 宋明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次級團體是與基本團體相對的團體類型。自顧里(Charles Cooley)首次使用基本團體一詞之後,許多美國社會學者為了彰顯與基本團體對立的另一種團體概念,使用了次級團體一詞。由於基本團體以成員之間的直接接觸、直接互動為基礎,因又譯為直接團體。相對地,次級團體也譯為間接團體,以表示其成員之間的互動以間接接觸為主。典型的次級團體為學校、工廠、公司、軍隊、政黨、工會、協會等。國家乃是最重要的次級團體。由於次級團體的結合動機,主要的以利益為目的,因此也有特殊利益團體之稱。
  次級團體的特性如下:(1)規模大,可大至數百千人甚至億萬人;(2)成員之間只有間接接觸和間接的互動關係;(3)片面人格的接觸,成員彼此之間並不一定熟悉;(4)成員彼此之間並不關心,不易產生團體內情感(in-group feeling);(5)開放性,加入與退出團體的自由度較大。
  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徵,乃是次級團體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因為現代社會分工複雜,社會異質性擴大,與過去農村部落比較,個人對整體之影響力減少許多,甚至可以說,個人的社會影響力極其微弱。因此,個人若要爭取其利益,或實現其理想,或保障其安全感,須參與規模大、力量雄厚的次級團體,才可能實現。
  基本團體之主要功能在於滿足情感,乃是一種表意性團體;次級團體則是一種工具性團體,其成員的結合動機不在感情之滿足,而在於目標之達成。
  不過,基本與次級團體之區分,並非絕對的。實際的團體,如學校、政黨、工會、公司等,可能同時具有兩者的因素。例如學校團體(一種次級團體)內也會發展出友誼團體(一種基本團體)。由少數親密同志所組成的政治團體(一種基本團體),也有發展成為政黨(次級團體)的可能。
  基本團體與次級團體的功能不同,但均與個人需求之滿足具有密切的關係,兩者之間無好壞、優劣之別。只是在工業化社會,後者的重要性愈形增加。因此此種團體之經營及領導變得更為重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次級團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