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止血 - 教育百科
ˇ
ˇ
zhǐ xiě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ǐ xiě
解釋:
  1. 使傷口不再流血。
    【例】適當的止血急救,可以增加重傷病人的存活機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止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出血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ǐ xiě
解釋:
使傷口不再流血。也用以比喻使危機不再惡化。如:「他的傷口血流不止,必須立刻止血,否則會有生命的危險。」「這次事件要設法止血,不然公司的未來堪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止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leeding Control
作者: 劉淑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血液中的血小板內含凝血纖維,有止血的功能,但當大量出血時,雖有凝血塊,也很容易被沖失,無法達到止血作用。
  一般來說,體內血量大概是體重的十三分之一,血與水的比重又很相近(1:1.055),故有X公斤便有XOOOC.C.的血液。為便於記憶,成人大都以五千C.C.來算,正常情況下血液也都有新陳代謝,故如捐血,失血二百五十至五百C.C.對人幾乎沒有影響。但若失血達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時,因血液量不夠循環全身,個人生理的自衛機轉,會收縮周邊的血管以把血液盡量補充重要的器官,傷患會有脈搏加快、變弱、臉及嘴脣和皮膚變白且溼冷的現象發生。如果繼續失血,臟器及腦部得不到充分的血液供給,將呈現功能衰竭、視線模糊、頭暈、意識不清、焦慮、不安、語無倫次等情況,甚至有喪生的危險。因此對大量失血,血色鮮紅且規律噴出的動脈出血、長時間流血不止等都應立刻設法止血。
  止血的方法可分下列幾種:
1.抬高(升高)止血法:適用於四肢、受傷的部位盡可能抬高並支撐住。2.直接加壓法:對傷口直接施壓,壓扁傷口附近的血管、減緩出血量,以形成血凝塊,如果傷口中有異物要避開它。另若有敷料加壓,雖繼續出血滲過原先的敷料,亦不可抽換掉,應再往上加,以增加血凝塊,增強止血作用,再以繃帶包紮,趕快送醫。3.止血點止血法:配合其他止血法使用,較適用於控制動脈出血。主要是將動脈壓到骨骼上,阻斷血流。常用的止血點有顳動脈、下頷動脈、鎖骨下動脈、肱動脈、股動脈等五點。4.冷敷止血法:較多用於挫傷內出血,至少應敷二十分鐘。5.彎曲患肢止血法:肘、膝關節處較適用。6.止血帶止血法:非到萬不得已,不可輕易使用,以免造成更大損傷。在傷口近心端,以寬度約五公分的帶子綁緊傷肢並絞緊至不再出血,標明上使用止血帶的時間,送醫後由醫師解開處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止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斷血】
對應華語: 止血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止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í-hueh/tsí-hui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讓血液不再由傷口流出。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止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止血 相關客家語 止血
相反詞 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