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民主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n zhǔ
解釋:
  1. 國家主權屬於全國人民,施政以民意為準則,人民得依法選舉代表,以控制國家政策的政治體制。
    【例】追求民主是許多國家人民的共同願望。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民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獨裁、專制、極權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n zhǔ
解釋:
政治主權屬於全體人民的政治體制,施政以民意為準則,人民得依法選舉民意代表,以監督政策運作。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民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mocracy
作者: 張秀雄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民主」一辭源於希臘,其辭根demos為人民之意,kratein為治理之意,故其最原始、簡單的定義係指由人民管理的政治體系。然而民主不似法西斯主義或共產主義般,有一結構嚴密的思想體系;民主是累積人類社會運作之歷史經驗,並由理論學者加以整理、引證而成的。因此「民主」一辭之意義,隨時空背景與觀察角度之不同而互異,但一般認為民主其有主權在民、責任政治、多數規則等三項基本內涵。
  對於民主之觀察,有古典民主理論與修正民主理論兩種不同的論點,分述如下:
  古典民主理論:此派的代表學者有洛克(John Locke)、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ide et Montesquieu)、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彌爾(John Stuart Mill)等人。其理論主要源於希臘、羅馬之憲政思想與實踐,以個人為參與民主政治決策的主體,政府權利之正當性來自人民的委託,若政府違背人民的意志,則人民有權撤換它。
  修正民主理論:二十世紀時,民主國家出現官僚化、利益團體、群眾運動等現象,人民的理性能力及正確參與政治決策的可能性受到質疑,於是有修正民主理論之出現。此派學者以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莫斯卡(Gaetano Mosca)、柏雷多(Vilfredo Pareto)、道爾(Robert Dahl)、薩仕里(Giovanni Sartori)等人為代表。修正論者認為古典論之若干前題缺乏實證證據,例如人民理性、普遍參與、以個人為參與主體等,均與經驗事實或理論不符。此派論者認為人民直接參與政治決策是不可能且不必要的,人民主要的工作在選擇領導者,而非苞接參與決策;民主政治的真正決策者是出身中產階級的菁英分子。
  實行民主為多數國家之理想目標,但能真正施行民主的國家並不多,開發中國家民主試驗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就此一現象之研究發現,民主實踐之成敗與下列條件相關:
1.經濟條件:經濟條件差的地區,常伴隨著教育不發達、國民衛生條件差、體力弱、政治不穩定等現象,阻礙民主之正常發展。2.法制條件:實施民主的法制條件表現在社會體制與法規中保護公民權利之原則,以使其能充分參與政治事務。這些原則包括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出版自由等。3.公民素質條件:公民素質條件為民主的基本條件,因為公民的參與、決策、選舉等行為均須依賴其理性能力作判斷,因此欲使公民能有效間接、直接參與公共事務,必須發展其決策與行動的理性能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民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民主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民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în-tsú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國家主權屬於全國人民,國家施政以民意為準則,人民得依法選舉民意代表,以控制國家政策的政治體制。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民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民主 相關客家語 民主
相反詞 獨裁、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