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水獺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uǐ tà
解釋:
  1. 動物名。哺乳綱食肉目鼬科。體形似鼬,軀體柔軟細長,頭扁而短,尾長,足短,趾間有蹼,穴居河岸,擅游泳,能潛水,夜出捕食魚類。皮毛呈深褐色,質地柔細,頗為貴重。
    【例】水獺生性機靈,遇到危急時會立刻潛入水底。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水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uǐ tà
解釋:
動物名。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體長三尺,頭扁而短,尾長,足短,趾間有蹼,穴居河岸,夜出食魚。其皮毛柔細,色深褐,頗貴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水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水獺
英文名: Lutra lutra chinensis
描述:
水獺的頭短而寬扁,與頸部不易分辨,軀體圓長,尾巴基部粗壯而末端尖細,整體具流線型;口周圍具長腮鬚;體背部為濃栗褐色,唇、喉及腹部中央為淡灰色。四肢短,每肢五趾,各趾間均有蹼,爪發育完善。頭體長60至80公分,尾長30至50公分,體重5至15公斤。齒式:門齒3/3,犬齒1/1,前臼齒4/3,臼齒1/2;全部的牙齒數有36顆。
分布:
水獺原分布於臺灣全島沿海至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溪流附近,近年來西部地區已不見活動蹤跡,而東部少數溪流域偶有傳出零星的發現,但均未證實。臺灣本島的族群極為稀有,極可能已然絕滅,目前僅金門地區有少數個體出現。
作者: 鄭錫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urasian Otte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Lutra lutra (Linnaeus, 1758)
形態:
背部褐色,腹部顏色較淡,下顎與喉部近白色,毛短而密,頭扁而圓,耳小,頸短,約與頭同寬,身體圓柱形,尾基部粗,往末端變窄,腿短,趾間有蹼,鼻孔在潛水時可以關閉(圖10);頭軀幹長50~82公分,尾長33~50公分,體重5~14公斤。
分布:
歐洲西部到西伯利亞東北部,英國諸島,非洲西北部,小亞細亞和西南亞部分地區,喜馬拉雅山區,印度南部,斯里蘭卡,中國大陸、緬甸、泰國、中南半島、蘇門答臘,韓國,日本,海南島,台灣。
生態習性:
棲息在內陸河川、溪流、湖泊、河口與海岸等地區,擅泳,會暫棲在石堆或漂木間,但長期居住的窩穴會築在水邊,開口可能在水下,雖然以夜晚活動為主,但有時也會在白天出現,食物包括魚、蛀、蝦、蟹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會吃一些陸棲脊椎動物;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水域0.7~1隻,湖畔約每2~3公里1隻,溪流約每5公里1隻,雄獺直線活動範圍約15公里,雌獺直線活動範圍約7公里,同性間通常有領域性。水獺通常單獨活動,但雌獺與幼獺,幾隻幼獺可能一起活動,由於分布很廣,各地的生殖季節也有所差異,懷孕期60~63天,一胎1~5隻,通常2~3隻,幼獺出生時體重約130公克,1個月後睜眼,2個月大出窩巢游泳,3~4個月斷奶,1歲後離開母獺,2~3歲性成熟,圈養下壽命可達22年。由於棲地縮減、獵捕、污染等問題,水獺的分布與數量已大幅縮減,目前是列名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瀕危物種。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科:
貂科(Family Mustel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水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uí-thua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哺乳動物。體形似鼬,身體柔軟細長,尾長足短,趾間有蹼,穴居河岸,擅游泳,能潛水,夜出捕魚。皮毛呈深褐色,質地柔軟,很貴重。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水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關閩南語 水獺海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