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汗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ˇ
部 + 3 畫 = 6 [一]hán[二]hà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動物皮膚毛孔所排泄出來的體液。如:「流汗」、「香汗」、「汗流浹背」。
  2. 汗青:史書的代稱。如:「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音:
解釋:

可汗:A>古代中國西域和北方的民族對君主的稱謂。B>西域人稱呼中國天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汗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àn
解釋:
  1. 從動物皮膚的毛細孔排泄出的液體。
    【例】冷汗、汗流浹背、揮汗如雨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
解釋:
  1. →可汗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àn
解釋:
[名]
1.由動物皮膚的毛細孔所排泄出的液體。如:「冷汗」、「盜汗」、「汗流浹背」、「揮汗如雨」。唐.李紳〈古風〉詩二首之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2.姓。如戰國時楚國有汗明。
[動]
流汗、使出汗。《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匈喘膚汗,人極馬倦。」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卿面何以汗?」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
解釋:
參見「可汗」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uā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由動物的毛細孔排泄而出的液體。
    例如:流汗 lâu kuānn、凊汗 tshìn-kuānn(冷汗)。
音讀: hā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