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汲冢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劉振琪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西晉武帝時,汲郡人不準在一座戰國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由地方官府上表解送京師洛陽,經朝廷派專人整理、編次,藏於祕府,其後得以流傳於世。
  關於汲冢書出土的時間,約有3種說法:(1)咸寧5年(西元279年),見於〔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元年(西元280年),見衛恒〔四體書勢〕、王隱〔晉書束皙傳〕。太康2年(西元281年),見荀勗〔穆天子傳序〕、唐修〔晉書卷51.束皙傳〕。後世對此三說皆有論辯,然說法不一。
  汲冢究為何者之墳,歷來亦多爭論。〔束皙傳〕云:「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並未確定冢主為誰。朱希祖〔汲家書考〕云:「蓋所謂魏王冢者,自襄王、昭王、安釐王、景湣王皆可,唯不能出於襄王以前耳。」亦未有確論。近人鄭傑文則引左暄〔三餘偶筆〕之考論,定為襄王冢。
  自汲冢出土的竹簡,其形制見於荀勗〔穆天子傳序〕云:「皆竹簡素絲編,以臣勗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簡,長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至於汲冢書上的文字,也有三說:(1)小篆說,見〔晉書卷3.武帝紀〕。(2)科斗文說,見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後序〕、王隱〔晉書束皙傳〕。(3)古文說,見荀勗〔穆天子傳序〕。據朱希祖、神田喜一郎引王國維的說法,定汲冢書的文字為科斗文。
  汲冢書的篇目以〔晉書卷51.束皙傳〕所載最為詳備,列舉如下:紀年13篇,易經2篇,易繇陰陽卦2篇,卦下易經1篇,公孫段2篇,國語3篇,事名3篇,師春1篇,瑣語11篇,梁丘藏1篇,生封1篇,大曆2篇,穆天子傳5篇,圖詩1篇,雜書19篇,別有簡書折壞,不識題目者7篇,共計76篇。篇目中以紀年(又稱〔竹書紀年〕、〔汲冢紀年〕)、〔穆天子傳〕為後世所重,而雜書19篇即所謂的〔周書〕(又稱〔汲冢周書〕、〔逸周書〕)。這3部書皆曾引起學界眾多的討論。
  汲冢書之編校寫定,據朱希祖的考證,始於武帝太康2年,訖於惠帝永康元年(西元300年),前後約20年。校理的人物包括荀勗、和嶠、華廙、臣譴、臣勳、臣給、臣寅、臣瓚、何邵、蔣俊、摯虞、衛恒、華嶠、繆徵、虞濬、賈謐、束皙等人。
  汲冢書的出現,對於增補古史之不足,實有極大的貢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汲冢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