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海岸侵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astal Eros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海水受外力的作用,可以產生三種運動方式:波浪、海流及潮汐。就海岸侵蝕而言,最重要的是波浪的作用。波浪的近岸角度愈大,亦即波浪與海岸的交角愈趨於垂直,則其侵蝕能力會愈強;反之,則愈弱。另外,海底的坡度、海水的深淺、水面開闊度、盛行風及風暴的方向等,亦是影響波浪侵蝕海岸能力大小的原因。
  海濱地區的海水若甚平淺,且有沙灘等地形保護,則其受侵蝕後退的速率就會較岩岸地區來得慢。這一方面是因為沙岸的組成物質可經由陸地補充;另一方面則是因沙岸的海底多較平坦,其碎浪帶在距海岸較遠處,故波浪衝擊海岸的能量會較岩岸地區小。即使同樣都是岩岸,其位於海岬或是灣澳就又產生不同的情形。海岬地區波浪能量能量集中。而港澳則反之,故有時甚至有堆積的地形。
  為了減少海岸侵蝕的速率,我們常會在沿岸放置消波塊,或是興建防波堤、凸堤、離岸堤等以減小波浪的衝擊力。雖然灣澳處的波蝕能力較小,但相對於岬角其岩性也較軟,較易受侵蝕,且多土地利用,故消波塊多放置在灣澳處。另外,有時放消波塊,是為了不使公路因海岸後退而產生損毀的現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海岸侵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