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渡瀨氏鼠耳蝠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渡瀨氏鼠耳蝠
英文名: Myotis rufoniger watasei
描述:
前臂長4.8~5.2公分,頭體長 5.4 ~6公分,尾長5.6 ~ 5.8公分,體重12~16公克。鼻部單純,耳殼橢圓形,耳珠長而尖細。渡瀨氏鼠耳蝠長相和金黃鼠耳蝠非常類似,故昔日被誤認為同一種,以渡瀨氏鼠耳蝠通稱之。仔細分辨,渡瀨氏鼠耳蝠身上的毛髮為暗橘色,毛的末端為黑色,而耳殼上緣、鼻孔周圍、拇指、腳趾以及尾部末端都鑲著黑邊;這些特徵與金黃鼠耳蝠明顯不同。前肢與掌指骨均特化伸長,連接皮膜形成雙翼,飛膜暗褐色,指間膜為黃橘色,對比明顯;前肢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齒式:門齒2/3,犬齒1/1,前臼齒3/3,臼齒3/3;總齒數= 38。

分布:
分布於台灣各地中、低海拔山區,但不普遍。</p>
作者: 鄭錫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atase's Ba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yotis formosus (Hodgson, 1835)
形態:
體黃棕色或紅棕色,飛膜暗褐色,指間膜為橙黃色,對比明顯,尾末端突出股間膜外;鼻部單純,耳殼橢圓形,耳珠長而尖細;頭軀幹長5~6.4公分,尾長4.6~5.1公分,前臂長約4.5~5.5公分,齒式為2/3,1/1, 3/3, 3/3。
分布:
阿富汗東部、印度北部到中國大陸東部、爪哇、巴里島、蘇拉威西、呂宋、韓國、台灣。
生態習性:
夜行性,以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昆蟲為主食;在台灣之主要棲所為雲林縣水林鄉一三合院民宅,每年3~4月數百隻渡瀨氏鼠耳蝠到此民宅棲息,5~7月產仔育幼,一胎1仔,9月起會陸續遷移他處度冬,此外曾在恆春、基隆暖暖、台北市陽明山、苗栗縣泰安、台南縣東山有發現記錄。
綱:
T0000000886--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T0000000935--翼手目(Order Chiroptera)
科:
T0000000952--蝙蝠科(Family Vespertilion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渡瀨氏鼠耳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