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準 - 教育百科
ˇ
播放
ˇ
部 + 10 畫 = 13 zhǔ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規範、法度。如:「標準」、「準繩」、「水準」、「準則」。
  2. 正確。如:「準確」、「精準」。
  3. 依據、依照。如:「準此辦理」。
  4. 預先。如:「準備」。
  5. 即將成為、或程度相近。如:「準新郎」、「準媳婦」、「準國手」、「準博士」。
  6. 一定。如:「聽我的話準沒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準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ǔn
解釋:
  1. 衡量事物的依據。
    【例】標準、準則、準繩
  2. 正確、精確。
    【例】瞄準、精準、準確
  3. 一定、肯定。
    【例】到時他準會來的,你不必擔心!
  4. 預擬。
    【例】準備
  5. 類比的、將來的。
    【例】準新娘、準媽媽、準博士
  6. 鼻子。
    【例】隆準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ǔn
解釋:
[形]
1.平。《說文解字.水部》:「準,平也。」清.段玉裁.注:「謂水之平也。天下莫平於水。」
2.將來的、即將成為的。如:「準新娘」、「準女婿」、「準博士」。
3.可作為法則的。如:「準則」。
[副]
1.正確、精確。如:「瞄準目標」、「猜得準」。
2.一定、肯定。如:「到時他準會來的!」
[動]
1.取法、仿效。《文選.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一》:「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新唐書.卷八五.竇建德傳》:「始都樂壽,號金城宮,備百官,準開皇故事。」
2.預備。如:「準備」。
3.測量、衡量。《宋史.卷三三八.蘇軾傳》:「軾始至潁,遣吏以水平準之,淮之漲水高於新溝幾一丈。」
4.依照、比照。多用於文書中。如:「準用」。也作「准」。
[名]
1.古代測量水平的器具。《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準者,所以揆平取正也。」
2.法度、法則。如:「標準」。《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以道德為麗,以仁義為準。」
3.箭靶、射的。如:「準的」。
4.鼻子。《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五.灤陽消夏錄五》:「所蓄犬,忽人立怒號,兩爪抱持齧婦面,裂其鼻準,併盲其一目。」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ú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正確、準確。
    例如:你臆了真準。Lí ioh liáu tsin tsún. (你猜得真準。)
  2. [動] 當做、做為。
    例如:準拄好 tsún-tú-hó(一筆勾消、抵本)。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