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潛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atent image
作者: 章明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般攝影時所攝得的訊息是記錄在底片或相紙上由懸浮在明膠層中的細微鹵化銀結晶構成的感光乳劑(參見photographic emulsion)上。當乳劑曝光時,會使銀離子向感光處聚集,形成加大體積的微小銀粒子,故感光後之鹵化銀結晶所含有的純銀微粒子,遠較未曾感光的結晶為多,而單位面積底片上感光越強處,此單位面積內的純銀微粒子亦越多,利用底片上各種不同多寡程度的含銀量分佈,記載了光強度分佈的影像,稱為此影像的潛像,此一潛像可經顯影space過程而顯現,一般而言,曝光後過久未顯影亦有可能使潛像產生變化,而使所記錄之訊息消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潛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latent image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資料複製機中,於曝光後顯像前存在於感光材料上的不可見的影像,一般常以電荷形態組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潛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latent image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感光材料經曝光後,產生潛在乳劑內為人眼看不見之影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潛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