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為天地立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儒家以天地代表自然,自然具有德能,故天地有情,也有心,天地之心簡稱天心。宋儒張載主張天人合一,人應得天心為心,才能心體萬物。他的四句教中提到:「為天地立心」(〔張子全書‧近思錄拾遺〕)就是強調人之心要與天地同其大。
  張載認為:「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則以生物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易說篇〕)故天地之心,在於天地好生之德,故天心亦可稱為天德。又說:「有天德,然後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天道篇〕)若捨天德,則天地無道,萬物寂滅。在〔神化篇〕又提到:「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由此可知,天地之心以天德為體,以天道為用。天有創生之德,仁被萬物。而為了維繫生生不息的宇宙,又必須有自然之規律與秩序。張子之學由天道及於人事,人若要立天地之心,基本上應由人道通達天道,效法天之仁德,「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故為天地立心,即是立道德之心,而仁為諸德之母,仁為心之德,惟仁能貫通人我,故人類社會應建立「民胞物與」的共識,能愛眾人愛萬物,則天地萬物都在我心中,人心便和天心相接,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至於五天地之心之要領,張載說:「天地以虛為德」,「虛則生仁。」(〔語錄抄〕)他認為「虛者仁之原」,虛期能去私慾,容萬物,存天理。「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太心篇〕),故人應先求心之「虛」,以容仁德,進而通達天德,此即「為天地立心」之真諦。而所謂「虛其心」即是不要先存任何私欲,不使私欲充塞於心中,心才有容納萬物的空間,人自然也就有了度量和遠大的見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為天地立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