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煤山雀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煤山雀為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普遍分布於2200~3500公尺間的混合 林及針葉林中,多單獨於高枝上活動,已昆蟲為食。繁殖於3月至6月間。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煤山雀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中海拔﹝1000~2500公尺﹞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山雀科
棲所環境: 針葉林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ater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科名: PAR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Paru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台灣分布地點: 北部
中文目名: 雀形目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煤山雀
英文名: Periparus ater ptilosus
描述:
雌雄鳥外形相同。頭部至頸部及胸部上方黑色,臉頰至頸側白色,有黑色羽冠,羽冠下方至後頸中央白色,喙細小、黑褐色,背部與肩部覆羽藍鉛灰色,翼及尾羽較淺的藍鉛灰色,中覆羽及大覆羽末端白色形成兩條細窄的翼帶,胸部下方黃白色,胸側帶有黑色,跗蹠及趾鉛黑色。
分布:
廣泛分布於非洲北部、歐、亞大陸與附近海島。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地。
作者: 劉小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al Ti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eriparus ater
形態:
體長約10公分。雌雄相似,喙、腳黑色,頭至後頸、喉部為黑色,在台灣和喜馬拉雅山一帶的亞種頭頂有黑色羽冠。羽冠後方白色,頰白色,背色深灰色;中、大覆羽末端白色,形成2條翼帶,胸腹部污白色,體側雜有黑色羽毛。歐洲亞種的煤山雀則無羽冠。
分布:
共20亞種,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的溫帶地區,留鳥。
生態習性:
一般而言偏好在針葉林活動,但愛爾蘭的煤山雀主要在闊葉林出現。寒冬及下雪的季節皆不影響其活動,非繁殖期時常會和其他鳥種混群在樹林上層一起覓食;也常單獨出現,在樹的上層持續鳴叫一段時間,鳴聲為輕快的“踢七、踢七”。以樹上的昆蟲為主食,也吃種子。築巢於樹洞、倒木或是枯立木的洞穴中,以苔蘚為材料築成杯狀的巢,有時甚至會在地面上兔子用過的地洞中築巢。繁殖期3~6月,喜歡在檜木林中築巢。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
山雀科(Family Pa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煤山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