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燭 - 教育百科
ˊ
播放
ˇ
部 + 13 畫 = 17 zhú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用蠟和油製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體。如:「蠟燭」、「燭臺」、「紅燭」、「洞房花燭」、「秉燭夜遊」。
  2. 照、照亮。如:「火光燭天」。
  3. 察明、察見。如:「洞燭機先」。
  4. 燭光:計算發光強度的單位。當白金到達鎔點時,每六十分之一平方公分的面積所發出的光強度,稱為「一燭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ú
解釋:
  1. 用蠟和油製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體。
    【例】蠟燭、紅燭、洞房花燭
  2. 照、照亮。
    【例】火光燭天
  3. 察明、察見。
    【例】洞燭奸計、洞燭機先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ú
解釋:
[名]
1.火炬。《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唐.孔穎達.正義:「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
2.用蠟和油製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體。如:「蠟燭」、「紅燭」、「洞房花燭」。
3.姓。如春秋時鄭國有燭之武。
[動]
1.照、照亮。如:「火光燭天」。《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
2.察明、察見。如:「洞燭奸計」。《漢書.卷八一.匡衡傳》:「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燭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以油蠟製成,能點火照明之物。
    例如:燭台 tsik-tâi、蠟燭 la̍h-tsik。
  2. [量] 計算光度的單位。
    例如:一百燭的電火。Tsi̍t-pah tsik ê tiān-hué. (一百燭光的燈泡。)
音讀: tsi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燭] tsik 條。
    例如:紅燭 hông tsiok、花燭 hua-tsiok。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