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玻璃 - 教育百科
ˊ
bō l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ō lí
解釋:
  1. 用白砂、石灰石、碳酸鈉、碳酸鉀等混合起來,加高熱燒融,冷卻後製成的堅硬物質。有透明與半透明兩種,可以製成鏡子、窗戶等各種用具。
    【例】雖然他擊出了一支全壘打,但也打破了教室窗戶的玻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玻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ō li
解釋:
用白砂、石灰石、碳酸鈉、碳酸鉀等混合起來,加高熱融熔,冷卻後製成的堅硬物質。有透明與半透明兩種,可以製成鏡子、窗戶等各種用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玻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玻璃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玻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o-lê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一種質地堅硬而脆的物體,用含有石英砂、石灰石、純鹼等混合後,在高溫溶化,冷卻後製成。有透明與半透明兩種,可製成鏡子、窗戶等用具。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玻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玻璃 相關客家語 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