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現代化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dernization Theory
作者: 蔡清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現代化理論係基於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思潮而對人類社會發展提出的一種看法;認為所有社會均循著同樣的軌跡,經歷同樣的階段,邁向同樣的目標而發展,目前各個社會的差異只是在同樣一條進化的道路上,站的位置不同。事實上,持此種看法的學者極多,而且並無一致的理論架構,因此稱之為現代化學派(Modernization School)似乎更為貼切;其中較著名的如社會學大師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即將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原始社會(primitive societies)、中間社會(intermediate societies;包括古代社會、歷史社會、苗床社會)與現代社會(modern societies);著名經濟學家羅斯陶(W.W. Rostow)亦提出所有社會均將經歷五個經濟成長階段,依序是:傳統社會(traditional society)、起飛前預備(preconditions for take-off)、起飛(take-off)、邁向成熟(drive to maturity)、高度大眾消費時期(age of high mass-consumption)。近年來輿論界喜將世界各國標記為低度開發國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開發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新興工業化國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等,均是受現代化學派思想的影響。
  除了直線式(linear)發展模式外,已開發國家與較未開發(less-developed)國家之間存有的一些差異,如現代化的價值與態度、文化傳播的普及、社會制度之分化程度等都會引起學界之注意,而且造成一種假定,即這些已開發國家的現況是人類社會發展之理想型模,只要這些落後社會或國家追隨前者的腳步,即可到達發展的最後階段。由於已開發國家大多為西方國家,於是現代化的過程又通稱為西方化(Westernization)。在教育上影響所及,一九六○年代以及一九七○年代初期,許多新興的國家紛紛借助於西方世界的科技顧問,移植已開發國家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企圖在短期間培養高級人才以推動國家建設。如今證明這些作法不但未能改善這些國家發展之困境,而且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偏重領導階層子女有機會接受的高等教育與中等普通教育)、菁英分子外流、高等教育過分依賴外援、非正規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之誤用等。十餘年後,這些國家與所謂西方先進國家之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有擴大的趨勢,甚至形成所謂文化上的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等現象。於是學界對於現代化理論之適用性逐漸產生懷疑,也間接促成教育依賴理論之盛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現代化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