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琉球棘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yukyu Spiny New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Echinotriton andersoni (Boulenger, 1892)
形態:
通體皮膚粗糙,佈滿疣粒,背中線骨質稜脊顯著。在其兩側及肩上方至尾各有2~3行縱列的瘰疣,分別位於每一肋骨末端部分上,軀體扁平,尾側扁,成體在13~19公分之間,體色為橄欖褐色,尾下及泄殖腔周圍紅色而掌面為橘紅色,指4趾5。
分布:
在琉球本島。
生態習性:
棲息在山區森林,或次生林、草生地附近之潮溼環境,常躲藏在落葉中或石頭下。生殖季在3~7月,於水池或靜水域內交配,卵單生,主要以昆蟲或節之動物為食。本種行為上十分特殊,當遇到攻擊時,身體上下變扁,且肋骨可從兩側之疣粒突出成棘刺狀,且可分泌毒汁,以嚇阻天敵。
綱:
兩棲綱(Class Amphibia)
目:
有尾目(Order Caudata)
科:
蠑螈科(Family Salamand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琉球棘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