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環境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以教育來啟發人類關心與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提高環保理念,增進環保知識,以期達到環境品質改善與維護的目的。環境教育作為科學的概念是二十世紀六○年代後期提出來的,在1972年斯德哥爾人類環境會議上得到正式肯定。環境問題涉及各行各業,與每個人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因此環境教育是全民教育、終生教育。
  環境教育可分為(1)學校環境教育;(2)在職環境教育;(3)社會環境教育三部分。其中在社會環境教育方面,民間的各保育團體參與貢獻許多。目前台灣在培育環境保護人才的大專學校系所計有:已設研究所者八校,其中師範大學的環境教育所特別著重在研發環境教育的理論,而已設環境科技等學系者六校,另有六所專科學校設有環境工程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環境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環境教育係指保護環境資源,愛護自然環境的教育活動。其目的一方面在教導民眾了解並體認人與環境間交互作用時所必需的知能與態度,另方面亦教育民眾在實際面對環境品質的課題時能作合理的決定,並發展自我的行為準則,進而改善環境。環境教育一詞,最早於一九六五年英國凱利大學(University of Keele)所舉辦的教育研討會中提出。在此之前,學術界尚未將 「環境」(environmental)和教育(education),詞加以聯用。之後於一九六八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在巴黎舉行生物圈研討會時,教育委員會主席西洛夫克濟(J. Cerovksy)即大力推廣「環境教育」的概念。其時歐美各主要工業國家適因高度工業化而產生很多的環境問題,社會大眾乃逐漸關注人口成長、資源利用與環境汙染間的相互關係,並漸產生環境意識。
  環境教育的對象為全體民眾,其目標在於培養社會大眾成為對環境負責的公民,以解決與預防環境問題。〔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 1975)明確指出環境教育的目標為:(1)培養對於都市及鄉間的經濟、社會、政治與生態之相互關係的意識與關切;(2)別提供每個人機會以獲得保護環境及改善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觀、態度、承諾和技能;(3)為個人、群體和整體社會創造適應環境的新行為型態。在我國行政院國科會〔現階段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中,則進一步指出環境教育的宗旨為:「經由教育過程,使每個人認識自然資源及環境問題,進而保護生態平衡及環境品質,以達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及世代享有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亦即我國環境教育的宗旨在於認識、了解環境資源與問題,進而維護、保有環境的品質。
  環境教育的內容,包含環境知識、對環境的態度和保護環境的技能三個層面。環境教育一般以自然資源的保育為主,一般生態、人口問題與一般或公害汙染次之,再次為環境一般概念、環境倫理、動植物保育、地形與土壤礦物質等之合理運用、城市問題及土地資源保育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環境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