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態系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cosystem
作者: 朱啟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態系統」指在某系統之外的其他系統的總和,比如在教育系統而言,宗教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即為其生態系統。社會中不同的系統透過效率的要求而相互影響峙,就使得某系統與其生態環境間產生關連性。
  有些學者雖提出了生態系統的觀念,但並未注意其在整體系統中的地位。如威克斯(Sir Geoffrey Vickers)就將生態系統視為「引導系統/環境其意義內在自身進行選擇的超級系統(supersystem)」,而即使如艾克哈夫(Ackhoff)與埃母瑞(Emery),也將系統視為「相互關聯的元素所組成,其中每一元素直接或間接地關連起來,其次層的元素則在次層的組合中關聯起來。」,而忽視了系統與環境,亦即與生態系統間的關係。
  系統論者魯曼(N. Luhmann)認為即使是帕森斯(T. Parsons)已注意到生態系統的問題,但仍有不足之處。帕森斯認為複雜系統由於時間的原因,不能完全對於內在與外在事件間的關係,提出一對一的反應,而是需要時間去消化所得到的訊息以便作出適切的反應。依此,複雜系統至少會有部分的系統或結構不會直接涉入決定作出何種特殊反應。如果外在系統要求任何事件都要立刻產生反映,到複雜系統顯然會因無法滿足這項需求而將崩潰。系統分化即是當複雜系統置於複雜環境時,所用以自處的結構技巧。曾曼認為帕森思的論證方式指出了系統在生態環境中分化的不可避免性。然而這只是將系統與其相關部分回復到舊有的典範上。「內在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被帕森斯視為系統下所附屬的元素;「內在分析」(internal analysis)僅是指內在系統關係的分析。故帕森斯理論主要任務即在為系統間的主動進行描述,並提供一項說明及闡述的模式。但魯曼則認為環境或即生態系統不曾特別地包含許多其他系統,也會尋求或避免與其他系統發生關聯性。而生態系統尚包含其他重要的面向,比如互相依賴的形式時間的關係、可信賴規範性的程度、產生變異的頻率等等。生態系統本身並未有清楚的界線,但具有視界(horizon),而這隱含著特定地探討這些視界會是有意義且可行的可能性。換言之,生態系統不能被化約為一項無所不包的超級系統或是周圍系統的組合。它們與系統間不斷地發生互動及關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態系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