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甲骨文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 gǔ wén
解釋:
  1. 商代人占卜時刻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發現。又民國六十年,陝西省歧山縣亦出土西周早期甲骨文字。
    【例】甲骨文是研究我國上古文化的寶藏。 △卜辭、龜甲文字、契文、貞卜文字、殷契、殷墟卜辭、殷墟書契、殷墟文字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甲骨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 gǔ wén
解釋:
商代人占卜時刻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陸續發現,為中國有實物可證的最早文字。也稱為「卜辭」、「龜甲文字」、「契文」、「貞卜文字」、「殷契」、「殷墟卜辭」、「殷墟書契」、「殷墟文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甲骨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哲茂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甲骨文乃殷代後期契刻在龜甲或牛骨上的文字,亦稱殷虛卜辭、殷墟書契、貞卜文字、契文等,是現存最早具有史料意義的文字。
  清光緒25年(1899)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農民於農耕時偶然發掘到刻有文字的龜甲與牛骨。後經由古董商人范壽軒帶至天津售與王襄與孟定生,帶至北京售與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王氏於次年的八國聯軍之役中自殺殉國,其擁有的甲骨大部分歸於劉鴞之手,1903年劉鴞在羅振玉的慫恿之下,選了1,058片,用石印法印出第一部甲骨文的著錄[鐵雲藏龜],此書問世,世人始知有甲骨文,而孫詒讓就根據[鐵雲藏龜]於1904年寫出第一本研究甲骨文的著作[契文舉例]。
  小屯殷墟經過早期農民的私自挖掘,1928年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後作過15次科學性的發掘,1949年以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又繼續發掘,故至目前為止,約有100,000餘片甲骨出土。最近大陸在1982年出版[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任總編輯,總共收了41,956片甲骨,是目前材料最全的一部甲骨文的著錄。
  甲骨文是占卜的紀錄,它的內容是相當多樣的,但大概可分為以下6類:
  (一)祭祀:對祖先與自然神祇社稷河岳等的祭祀求生。
  (二)征伐:與方國的戰爭、媾和等交涉。
  (三)天時:風、雨、晵、水及天變日月蝕等。
  (四)王事:田獵、遊止、疾病、生子等。
  (五)年成:農事有關收成與否。
  (六)旬夕:對今夕來旬的吉凶卜問。
  商代的甲骨文的字數,根據[甲骨文編](1965,北京版),有4,672個字,其中1,723個字可隸定,大部分的字義仍不可解。但在文字學上的意義重大,因為自漢代以來許慎的[說文解字]所說的文字構造的六個原則六書,甲骨文已都具備,所以據此可以推測漢字在形成甲骨文之前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歷史。
  1979年陝西歧山鳳雛村出土了周代的甲骨共17,000多片,其中有字的約290片左右。由於歧山、扶風一帶古稱周原,故被稱為周原甲骨,根據內容大體可分為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獵、卜征伐,人名、官名、地名、月象、雜卜、異形字等類別,和商代相同。但由於這些甲骨是滅商之前的先周遺物,所以有關殷末期的商、周關係,同原甲骨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甲骨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甲骨文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甲骨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關客家語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