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益智遊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intellect Play
作者: 黃意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能夠促進智慧成長的遊戲即益智遊戲。兒童在遊戲中接收環境刺激,運用其認知基模(schema)來遊戲,或由遊戲經驗中擴充他的經驗而獲得概念的學習、知識的增加或創造的啟發。
  皮亞傑(J. Piaget)認為由兒童所呈現的遊戲型態可以看出其認知發展的能力。事實上,遊戲不僅可以反映兒童的認知發展,也可以促進認知發展。認知是個體本身適應環境的過程,即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之間求得平衡。遊戲使兒童處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在遊戲過程中同化作用大於調適作用,透過遊戲練習並鞏固最新的技巧,進而達到熟練的程度。
  韋考斯基(L.S. Vygotsky)認為兒童沒有抽象思考,要看到具體的事物才能了解,表徵想像的遊戲可以促進兒童的創造力和變通性。
  布魯納(J.S. Bruner)認為遊戲的過程比遊戲結果重要。兒童能用新的不尋常的方法來玩,其行為的自由度及變通性便得以在遊戲中增長。
  在大部分遊戲與認知發展的研究中,常以智力、保留概念、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力作為認知變項。研究發現,社會戲劇扮演及建構遊戲與智力有正相關;遊戲訓練可以幫助幼兒增加遊戲技巧和智力;在假裝及扮演的遊戲中,可以有兩種認知操作,「離中化」(decentration)及「逆轉性」(reversibility),使幼兒的保留概念有較好的表現;靜態的拼圖及字卡遊戲可以增進解決有關聚斂性(convergent)的問題,非固定玩法的遊戲即擴散性(divergent)遊戲(如將圖畫書當積木玩),可以讓產生較多解決問題的策略及方法,也可促進創造力的發展。
  增進兒童智慧成長的遊戲很多,如數字玩具、概念操作玩具、組合玩具、拼圖、字卡配對、猜謎、迷宮、下棋、撲克牌等。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將此類玩具放置在同一個區域以供幼兒遊戲,稱為「益智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益智遊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