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真人 - 教育百科
ˊ
zhēn ré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ēn rén
解釋:
  1. 道家稱修得真道的人。
    【例】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
  2. 確實的人。
    【例】機器人可以代替真人做一些具有高危險性的工作。
  3. 考古學稱由體質特徵介於人形猿和現代人之間的猿人,進化至形態接近現代人的史前時代人類。
    【例】真人以在中國發現的山頂洞人和法國發現的克人最著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真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ēn rén
解釋:
1.道家稱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稱道士。《莊子.天下》:「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金瓶梅》第一二回:「有一孫真人,擺著筵席請人,卻教座下老虎去請。」
2.奉天命降生人世的真命天子。唐.杜光庭《虯髯客傳》:「嘗識一人,愚謂之真人也;其餘,將帥而已。」《三國演義》第三一回:「後五十年,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
3.史前時代的人類,由體質特徵介於人形猿和現代人之間的猿人,進化至形態接近現代人的人類,稱為「真人」。以在中國發現的「山頂洞人」和法國發現的「克人」最著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真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豐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真人有以下數義:
  1.指能掌握天地陰陽變化規律,善於保全精、氣、神,諳通呼吸吐納養生的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2.道家、道教稱「修真得道或成仙」之人。[莊子.天下篇]「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莊子.大宗師]:「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淮南子.本經訓]亦稱:「莫生莫死,莫虛莫盈,是謂真人。」[北岳真君餻聖兼修廟記]:「抱素遺骸,亡精樸真,陰氣殫而陽氣完,始歸根復命歟。超出乎仙品。可謂真人。」
  3.指理想的人格。[史記]卷六:「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凌雲氣,與天地久長。」[太平經]卷四十二「真人職在理(治)地」,其等級地位,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
  4.謂有真功真行之人。[晉真人語錄]:「有功無行,道果難成,功行兩一,是謂真人。」
  5.謂善行氣凝神者。[長生詮經]:「氣本延年藥,心為使氣神.能知行氣主,便可作真人。」
  6.指名道高士的稱號。唐代以降,帝王扶植道教,建立制度,以「真人」稱號授予某些歷史人物或當時著名道士,如唐玄宗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等。宋道士張伯瑞號紫陽,後世稱為「紫陽真人」。元世祖(1260~1294)封丘處機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也指封爵號。明朝,洪武元年(1368)八月,「始革教主天師之號」,止封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為「大真人」號,終明之世,歷代天師皆封「真人」號。「真人」不僅是道士中的最尊封號,也是道官中品階最高的宮爵名稱。明代,贈號「真人」者,為正二品([大明官制]卷16)。清初,「真人」為正三品([清史稿]卷115),乾隆十七年(1752)降為正五品([補漢天師世家])
  7.致真之法。[元始說先天道德經注解]卷四:「致一為真,數至九還,歸一十即一。若百千萬乃衍十而成耳。自一而九,周極萬物,九還於十,復本之義,卻神全真,為無而作,謂之真人。」
  8.指通過一定修持,達到某種境界的人。[太上靈寶元陽妙經]:真人道士不為諸煩惱魔王所動,不為邪鬼所傾,乃至坐於道場騫林樹下,雖有魔王不能令其退,無上正真大道亦復不為死魔所擾,是名真人。
  9.內煉名詞。(1)謂金丹。[悟真篇]:「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薛道光注:「真人者,金丹也。」[太古經注]:「水火既濟,魂魄相守。鉛汞相凝,煉成大藥,結就金丹,燦爛光輝,無幽不燭,純白入素,無為復樸,長生不滅,沒身不殆,號曰真人。」(2)猶元神。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釋[真人潛深淵]說:「隨真息之往來,任真氣之升降,自朝至暮,元神常栖於泥丸也。」
  10.稱對道教學說研究有成就的人。[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夫先生者,道士也。於此學仙,道成曰真人。」
  另外根據莊子學說,「真人」就是精神純粹,知天知人,與自然合一的人。真人與聖人、至人、神人都是莊子學說中的理想人格,是介乎「天」與「人」之間的精神象徵。「天」是自然無為、純粹至善、恆常普遍的原理法則,「人」則是智偽造作、是此非彼、偏執自私的來源。而合乎理想的人,就是能「以人合天」的,也就是以純粹超越的精神涵養與世俗處,終而達到天人合一之境,莊子書中稱這樣的人是「真人」。所謂「能體純素,謂之真人」(見[刻意篇]),「真人」一辭在強調得道者精神純粹,「聖人」在強調得道者人格神聖,「至人」在強調得道者人格境界崇高,「神人」則在強調得道者神祕不測。因此可說真人、聖人、至人與神人只是同一道體擬人化後的不同名稱。
  有關真人的理論主要見於[莊子.大宗師篇];篇中開宗明義地點出天人之分。從認識論的立場來說,有關自然.(天)的作用,可知是自然生成,化育萬物;有關人為的作用,可知是靠推論增加知識,由已知推得未知之事。但是究竟什麼是自然的作用,什麼是人為的作用,卻不是表面上可以判斷的。所謂「有真人而後有真知」,必須是精神純粹,不受俗染的真人,才會有關於天人之分的真實知識(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真知)。
  基本上真人得道忘己,早已脫離形軀、情意、認知、利害、死生等重重束縛。就形軀而言,真人猶如姑射神人,為純粹精神實體,全然不受形軀之累:「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就情意言,真人哀樂不入,與物同體:「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ㄎㄨㄟˊ,額廣),淒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就利害得失言,真人「不逆寡(不以眾暴寡),不雄成(不強力施為),不謨士(即不謀事,不為己謀)」,「過而弗悔,當(ㄉㄤˋ)而不自得」。就生死言,真人外死生,無終始:「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ㄒㄧㄣ,不為出生欣喜),其入不距(距即拒,不因死亡恐懼)」,「不忘其所始(始於無中生有),不求其所終(終於復歸無物)」。總之真人隨自然之道遷化,超然物外,如[大宗師]中說:「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也就是說真人欣然接受造物所賦形貌,忘我逍遙,死後復歸自然,可說是不以心智捐棄大道,不以人為援助天功。如此一來天人之分已無必要,莊子說:「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也就是說喜好渾一之道也好,不喜好也好,這天人合一的自然實相不會改變;自願與道冥合也好,不情願也好,天人畢竟合一。自願與道冥合的人,是自然的伴侶,不情願守道而行的人,只有從流同俗;而真人卻處於自然與流俗之間,不會因天理而棄人事。自然之道原本涵攝人事,真人領悟天人合一的道理,自然不會以為天人之間有優劣高低,彼此排斥。
  真人之所以能以人合天,正因為他精神純粹,如[刻意篇]上說:「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惔,乃合天德」,「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 ,與神為一 ;一之精通 ,合於天倫」,「素也者,謂其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意思是說要精神純粹,魂魄不受物思,心靈沖虛,恬淡清淨的人,才能合乎自然之德。純粹素樸之道,唯在守神;守而不失,便可使精神達到純一之境,合乎自然之理。所謂素樸就是沒有間雜的意思,純粹是其精神不受損害的意思,而能夠體悟純粹素樸之道的人,就是真人。
  總結以上所說,真人是莊子學說中的理想人物,是純粹精神的象徵,也是自然之道具體化的表現。就教育觀點來看,就如儒家所說的聖人,或是透過教化的歷程,而成的君子賢士,莊子也期待透過修道的工夫,使人的精神涵養能達到真人之境。真人有如君子,在指理想的人格典範,不是指現實存在的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真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