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知言 - 教育百科
ˊ
zhī y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ī yán
解釋:
1.有遠見的言論。《左傳.襄公十四年》:「秦伯問於士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對曰:『其欒氏乎?』……秦伯以為知言,為之請於晉而復之。」
2.從言談中了解他人的真意。論語.堯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孟子.公孫丑上》:「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知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簡紅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知言」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是孟子回答弟子公孫丑的話。公孫丑問:「何謂知言?」孟子說:「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一個人發自內心的言語叫做「肺腑之言」,因為心與道相通,所以能藉言辭來判別人心的是非、曲直和善惡。從正面說,如果說話的人心地光明坦蕩、無所遮蔽,那麼他的話就會平正通達。反之,如果心地不夠光明磊落,那麼所說出來的話就會露出個人的毛病。孟子提出反面的「詖、淫、邪、遁」四種言辭的毛病,從這些可以看出一個人內心的「蔽、陷、離、窮」等缺陷,能看出這些缺陷,就是孟子所謂的「知言」。
  因而聽到人偏執一端的言辭,就知道他是內心蔽塞不明;聽到人放蕩不羈的言辭,就知道他內心有沉溺而不能自拔;聽到人邪僻的言辭,就知道他內心悖離道義;聽到人逃避閃爍的言辭,就知道他是內心窮於道義。
  這四種言辭出於個人,只是暴露個人內心的缺陷,表現個人的內在狀況。若推而廣之,就治理天下的君相而言,如果出現這四種言辭,就會危害到政治。孟子肯定地認為:即使堯、舜、孔子等聖人復活,也一定會贊成他的這些看法。
  趙岐也非常推崇孟子,說他好古窮經之學深厚,才能提出這四種說話毛病,與人心偏失的關係。如果不是歸於大道,明於六經,通貫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文、武、周公、孔子之學,是無法有此銳利的觀察與真知卓見的。朱熹也說惟有盡心知性的人,才能對天下之言窮究其理,進而識其是非得失的原因。因此能知言才能知人,誠如〔論語‧堯曰〕所說的:「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正可說明孟子所謂「知言」的重要,以及「知言」與「知人」的關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