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石膏 - 教育百科
ˊ
shí gāo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gāo
解釋:
  1. 一種無機化合物。成分為含水的硫酸鈣,屬單斜晶系,常呈雙晶構造。在沉積岩中最多,常以層狀出現。一般為白色,有時因含雜質而染成紅、灰、褐等色。可用以塑模、製造水泥及肥料。
    【例】石膏像、石膏美人 △生石膏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石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gāo
解釋:
化學式CaSO4‧2H2O。一種無機化合物,即二水合硫酸鈣。晶體呈原板狀,少數呈柱狀。一般為白色,有時因含雜質而染成紅、灰、褐等色。可用以塑模、製造水泥及肥料之用。也稱為「生石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石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石膏晶體以板狀居多,少數呈柱狀或針狀,晶面通常有縱向的生長條紋。雙晶十分普遍,若以{100}為雙晶面者,稱為燕尾雙晶;以{101}為晶面者,稱為箭頭雙晶。 石膏發生脫水作用(dehydration),會轉變為硬石膏(Anhydrite)。硬度只有2,我們用指甲就可以刮傷它。 石膏的亞種很多,結晶良好而透明者,稱為透石膏(Selenite),透石膏以無色居多,有時也因含有微量雜質而略帶黃、褐或綠色。集合體呈乳白色緻密塊狀者,稱為雪花石膏(Alabaster);具有平行纖維狀構造者,稱為纖維石膏(Satin Spar),另外,還有呈土狀者,稱為土石膏(Gypsite)。而在沙漠地區產出的花瓣狀石膏,因含許多沙粒而呈土黃色,並有「沙漠玫瑰」之稱。 石膏常大規模形成於內海或鹽湖相沈積岩中,並與岩鹽、硬石膏等礦物相伴共生。而在台灣西南部第四紀沈積岩中,也可發現呈花瓣狀、圓盤狀或短柱狀的石膏,因結晶時混入泥質沈積物,其顏色與沙漠玫瑰頗為類似。根據硫同位素的分析結果,推測石膏內硫的來源可能與工業排放廢棄所造成的酸雨有關。 石膏的用途相當廣泛,我國相傳已久的食用豆腐,石膏也是原料之一。
知識 1:
2~2.99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石膏
國內產地: 產於北投、金瓜石、海岸山脈之溫泉及熱液沈澱物中
國外產地: 美國的New York、Michigan、Iowa、Texas、California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硫酸鹽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石膏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石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o̍h-k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為含水的硫酸鈣加熱後,所呈現的白色粉末。有時因含雜質而成為紅、灰、褐等色。用途廣泛,可用來塑模、製水泥和顏料等。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石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石膏 相關客家語 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