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砷黝銅礦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砷黝銅礦的英文名稱Tennantite是在1819年為紀念英國化學家Smithson Tennant而命名的。晶體呈立方體和四面體,集合體型態多以塊狀或粒狀產出,顏色和條痕均呈黑色,具金屬光澤。其外形與黝銅礦(Tetrahedrite)十分相似,但在成分上砷黝銅礦含砷量較高,黝銅礦含銻較多。 在自然界,砷黝銅礦的產量不如黝銅礦普遍,一般多產在熱液礦脈和接觸變質礦床內,經常與含銅-鉛-鋅-銀之硫化物或硫鹽礦物,以及黃鐵礦、方解石、重晶石等共生。在台灣的金瓜石銅礦帶中也曾發現此種礦物,它是在硫砷銅礦周圍呈小晶體產出。
知識 1:
4.6~4.7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砷黝銅礦
化學成分: (Cu, Fe)<sub>12</sub>As<sub>4</sub>S<sub>13</sub>
國內產地: 台北縣金瓜石礦區
國外產地: 墨西哥Zacatecas的El Cobre、El Bote和Concepcion del Oro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硫化物及硫鹽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