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磬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ˊ
部 + 11 畫 = 16 qì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ìng
解釋:
  1. 樂器名:(1) 打擊樂器。用玉石或金屬製成。形狀像曲尺,可懸掛在架上。數量不一,有單一的特磬,也有成組排列的編磬。 ◎ (2) 寺觀禮佛時所敲的銅製樂器。中空,形狀像缽。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ìng
解釋:
[名]
樂器名,打擊樂器:(1)古代用玉石或金屬製成的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可懸掛在架上。數量不一,有單一的特磬,也有成組排列的編磬。(2)古同「罄」。中空銅製,形狀像缽。寺觀禮佛時所敲奏的樂器。僧人於誦經、法會等活動時敲擊。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ng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名,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最早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階級的殿堂宴享、宗廟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唐宋以後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磬可能起源於某種片狀石製勞動工具,形制在後代有多種變化。一般商代石磬上作弧形,下近直線;西周至戰國時期,上作倨句(ㄍㄡ)形,下作微弧形;漢代以後上下均作倨句形。此外有整體作魚形、長條形和其他形制的。磬身或無飾紋,或飾虎紋、魚紋、鴟鴞紋、彩繪鳳鳥花紋等。單個的稱特磬,多具一組的稱編磬。除石製外,亦有玉製、銅製的。另有一種呈仰 形的銅製坐磬,是寺院中沿用至今的法器。
參照: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中國音樂詞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