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è huì huà
解釋:
  1. 經由社會的薰陶與訓練,一個人漸漸擁有為社會所認可的品格與行為的過程。
    【例】經商多年,他的談吐、儀表和處事態度已經逐漸社會化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社會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è huì huà
解釋:
個人學習社會所認可之價值、規範、行為,並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社會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ization
作者: 宋明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化指將生物我(animal self)轉化成社會我(social self)的過程。
  人出生時只是生物人,生物人無法構成社會,只能結成獸群。任何社會均須先將其成員轉化成社會人,社會的共同生活才能維持下去,這種過程叫社會化。未經社會化過程的人,只具生物性,經過社會化之後,始具社會性。社會性及社會共同生活所必須的心理特性,包括語言能力、是非善惡等價值觀念、禮儀、規範、習慣等。個人具社會性,才能被他人所接納,其社會生活才會順暢。因此,社會化也是個人取得社會性的過程。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其歸屬社會所期待的人格,其思想與行為才能符合該社會之期待。這便是社會化。
  社會化的內容是該社會的文化。因此社會化過程也是文化傳遞的過程。此即將該社會的語言、價值、規範、信仰、知能等傳遞給下一代的過程。此乃任何社會要維持其生存與發展所不可或缺之功能要件。因此,社會化也是一種濡化(又譯「文化化」)。濡化乃是將生來並不具文化能力的個人,變成一個具該社會文化能力的人,亦即從無文化的人變成有文化之人的過程。不同的文化內容,如日本文化、回教文化、都市文化等,決定社會化的內容,從而決定不同社會性格,如日本人、回教徒、都市人之形成。
  社會化過程也不僅止於幼年時期。人生初期或成長期的社會化叫基本社會化,人生後期的社會化叫次級社會化。後者指在人生的各階段須適應不同環境之社會化而言,如入學時的新生訓練、新兵訓練、對剛入公司的新員工訓練等,均是一種社會化過程。年老退休,亦須經一番社會化過程,才能適應退休後的新環境。因此,社會化可以說是終生的歷程。
  基本社會化的機構,主要有家庭、同儕團體、學校以及大眾媒體等。
  社會化也有過與不及的現象。過度社會化與社會化不足,均非好事。前者製造太多過度從眾者,如傳統社會一般,會使社會遲滯不前。而後者易使偏差行為層出不窮,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及不安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