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Psychology
作者: 王淑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及社會學的一支,人類學家也頗注意此一領域,最普遍的說法,即視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科學。更具體地說,則是指研究人對他人之信念與行為所作出之影響的科學。其中又因重點不同,在界定上的關鍵字即有不同:有的著重影響個人行為及能力之社會因素分析,有的著重社會中互動關係及過程。互動包括:個人與個人的互動、個人與團體的互動,以及團體與團體間的互動等,但常是三種互動同時發生。互動可說是個人與團體間的媒介,也是對社會刺激的反應。互動會形成或改變態度與意見,而產生競爭或合作、排斥或吸引等社會行為。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很廣,主要包括:
  1.社會態度:鑑於態度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致使「態度」成為早期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核心觀念。態度研究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團體方式測量智力的影響,從而成功地發展對個人態度的測量。一九三○年代以後,社會心理學廣泛地運用態度測量在許多領域上,如:民心風紀、種族歧視、政治經濟上的自由主義或保守主義。到二次世界大戰時,又有更多新的測量技術,用在公共政策的研究上。但是逐漸的,態度研究的重點轉變為可觀察的行為,而不是心理狀況。不再那麼重視態度對行為的作用,而在分析態度的形成、修正及轉變。此種研究除與認知理論中的認知一致、認知不協調、認知失衡,以及認知過程中的動機因素有關外,更與個體對議題所持之立場(如個人或公共)不同而接受不同的資訊所影響有關。
  2.團體過程:團體行為的研究是社會心理學的專門領域,主要在探討團體中的差異、團體中的個人行為、團體成員對個人的影響、團體規範,以及團體生產力等。一九三○年代,莫瑞諾(J.L. Moreno, 1892~1974)以社會計量技術研究人際吸引及拒絕。勒溫(K. Lewin, 1890~1947)以其場地論(field theory)的研究取向,藉實驗觀察探究小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這兩個取向的研究對後來社會團體動力及團體心理治療頗具影響。其中重要的研究還有:團體的形成、團體目標、團體中所期望的行為(即社會角色扮演)、角色與地位、領袖與領導等。在領袖的研究上,早期著重於領袖特質的探討,近來則強調為了達成團體目標所應有的領導行為,以及領導行為的結果、影響與重要性。
  3.溝通:溝通的研究早期著重於兒童語言的發展,近來則以資訊觀點加以檢視。不但著重人際互動的回饋系統、各種溝通的材料及影響,而且運用資訊理論以減少團體中差異觀點的不穩定。其次,則重視說服行為的研究,涵括運用說服於廣告、政治運動、國際策略等方面。晚近分析大眾傳播(尤其電視)對大眾(特別是兒童)之知覺、價值及行為的影響,更成為溝通研究的主題。
  社會心理學是本世紀的新興學科,較早使用此概念的著名學者為涂爾幹(E. Durkheim, 1858~1917),他認為社會心理學應做為集體概念的研究,但當時仍未受重視。最早以社會心理學為名的書籍出現在一九○八年,一本為羅斯(E.A. Ross, 1866~1951)所寫:〔社會心理學:綱要與源起〕(Social Psychology, An Outline and Source Book),另一本為麥獨孤(W. McDougall, 1871~1938)所寫的〔社會心理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真正的工作及發展是在一九二五年以後,有許多領域皆從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包括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等。客觀及精確的科學研究是在一九三○年代以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在實驗及社會計量調查的研究,以前述之勒溫、莫瑞諾,以及梅由(E. Mayo)等為先趨,繼續努力,使社會心理學在觀念、方法及技巧上更加完備,不再為社會學或心理學的附加物,而成為一新興的研究人類集體行為的科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