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流動與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Mobility and Education
作者: 楊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流動是開放式社會(open society)的特徵;它的產生與社會的客觀環境以及個人的條件都有密切關係。在傳統社會或封閉式社會中,由於許多社會地位是經過世代傳承而得,受個人家庭背景的影響,故教育資格與社會流動的關係並不密切。在現代社會中,由於職業分工日趨專門化,很多職業必須以獲得必要的知識或技能為條件,而這些知識與技能又多經過學校教育而得,故教育與職業成就或社會地位的關係遂極為密切。
  國內外許多社會流動的研究,已經顯示教育的重要影響力。學者們所作的研究,雖然有範圍與重點的差異,但基本上這些研究的發現有一共同的特徵,即是社會地位較低而有較高教育者,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而且也可避免向下流動。
  針對美、英、澳、巴西等國教育與社會流動進行比較研究後,哈維赫斯(Robert J. Havighurst)在其一九五八年發表的論文中曾將此四國家中教育與社會流動的關係歸納如下:
  1.在工業化社會中,個人以及團體流動的現象十分頻繁。
  2.教育對社會流動有重要的影響。
  3.各國用教育來促成社會流動的方法各異。
  因此,哈維赫斯認為,隨著社會的日趨開放與朝向功績式途徑發展,教育將代替以往社會中的特權或家庭世襲因素;一方面教育資格將成為個人向上流動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欠缺教育或教育失敗則將成為向下流動的主因。
  美國學者布勞(P.M. Blau)與鄧肯(O.D. Duncan)在一九六七年合著的〔美國職業結構〕(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一書中指出,不僅「教育對職業成就有重要的影響」,而且「社會背景對職業成就的影響,也受教育及早年經驗所左右」。因此,在強調功績制度的社會中,家庭背景對個人日後職業成就的直接影響雖有降低的趨勢,但間接影響仍然存在,而且此間接影響是由教育而來。
  不過,也有學者對教育與社會流動的關係持有不同的看法。美國學者安德生(A.C. Anderson)指出,許多社會流動並不能用教育來解釋,低教育程度者有的向上流動,高教育程度者也有向下流動的。法國學者鮑當(R. Boudon)提出要注意個人抗拒向下流動的能力。此外,有的研究指出,如果一個社會中較高的社會地位可以透過許多其他途徑,如:技能訓練、運動、娛樂界的特殊才能等而得,則教育對個人社會流動的影響力便會減弱。教育對個人社會流動的影響,只有在正式教育資格成為獲得社會地位的必要條件時,才會增強。因此,社會流動與教育之間的關係,在不同時空下會有相當的差異。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很多,除社會的開放程度外,學校制度本身的選擇性對社會流動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雖然在現代民主開放或強調功績制度的社會中,教育對社會流動的影響漸增,但教育與社會流動關係的強弱,受正式教育資格在該社會功能的影響很大。一個社會可資流動的途徑愈多元,教育與社會流動關係愈弱;唯若此社會中職業地位之取得,重視正式的教育資格,則教育與社會流動間之關係自然加強。一旦教育普及或民眾教育水準普遍提升後,教育對社會流動的影響力就不單是文憑或資格而已,屆時學校的聲望、個人人格或能力,以及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力,亦將逐漸增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流動與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