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祕書省 - 教育百科
ˋ
ˇ
mì shū shě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ì shū shěng
解釋:
古代掌理圖籍的官署。《隋書.卷二七.百官志上》:「祕書省置監、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國之典籍圖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祕書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昌彼得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祕書省,或稱祕書監,掌管宮庭所藏圖書的機構。後漢桓帝延熹2年(西元159年)始置祕書監,以典掌東觀、蘭臺的藏書,旋廢止。曹操封魏王時,設置祕書令丞,文帝黃初2年(西元221年)改令為監。晉武帝即位,又將祕書的職掌併入中書省,至惠帝永平中復設置祕書監,梁武帝天監元年(西元502年)始改監曰省,隋唐以迄宋初,皆沿其名不改。宋太宗太平興國3年(西元978年)重建內府藏書的書庫,集賢、昭文、史館三館,賜名崇文院,旋又在崇文院中建祕閣,這四座藏書的處所,總稱館閣,管理的機構名崇文院,祕書省遂廢。神宗元豐3年(1080)又以崇文院恢復舊稱,仍名祕書省,金人建國,亦仿宋制,設祕書省。蒙古滅金,改省曰監。明代初年,亦因元制,設祕書監丞以掌文淵閣的藏書,後改名翰林典籍,祕書省(監)之名及制度遂廢。
  祕書省(監)的職掌,除典管圖書外,亦兼掌纂修工作,故其組織名額歷代多寡不同。魏晉時代,除監外,另設有監丞及郎官。梁代的組織,據[隋書百官志],有監、丞各1人,郎4人,另著作郎1人,佐郎8人,掌國史集注。隋代擴增員額,為監、丞各1人,郎4人,校書郎12人,正字4人,另錄事2人,分領著作、太史二曹,其下各有屬官。唐武德4年(西元621年)始設置祕書少監,以為監之副。其官等:監學從三品,少監從四品上,丞從五品上,後代大抵承其制。
  唐睿宗太極元年(西元712年)更擴充員額屬官,祕書省除監、少監、丞、郎、著作郎、校書郎、正字外,更增典書4人,楷書10人,令史4人,書令史9人,亭長6人,掌故8人,熟紙匠10人,裝潢匠10人,筆匠6人。宋、金大抵沿之,員額或有多寡。元代則祕書監及少均常設二員,蓋其上另有知祕書監事,行祕書監事,或祕書卿等非常設以領之。其組織悉見元王士點、商企翁所編之[祕書監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祕書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