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學認識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pistemology of Science
作者: 游雅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類對外在世界的看法組成了人類的知識系統,不同的本體觀對知識有著不同的詮釋,認識論(epistemology)是指人類如何與其生存環境產生交互作用,如何詮釋及如何使用這些訊息或資料,認識論在探索有關知識的起源、性質、限制條件與方法論的發展等過程。認識論依認識對象的本質(entities)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知識組成,科學認識論(epistemology of science)是指人類用科學方法對客觀世界探索的認知過程。科學的進步總是我們的宇宙觀和我們對自然界的觀測之間相互密切影響的結果。前者只能從後者(我們對自然界的觀測)中推演出來,而後者也被前者(宇宙觀)極大的制約著,我們對自然的探索中,我們的概念和我們觀測之間相互影響,有時會在早已熟悉的現象中導引出「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情況」,這些「隱蔽著的性質」往往只有在通過「根本改變我們有關支配自然現象的原理之基本概念」後才發現的,科學的發現為「概念」與「觀測」兩種因素相互影響所促進的。
  實徵論對知識的主體觀,視知識的組成與時間、空間、情境無關,知識主體為「一外在存在且價值中立(value-free)的實體」,由於邏輯理性所存在的客觀性,沒有介入人類情感、倫理等價值觀念,將人與外在存在的實體分開,視「經驗為人類所產生的類化法則(general laws)」,可經由不同的儀器與技術及方法學的轉換系統,獲得檢證(verification)。實徵論對知識組成的主體觀,使當代科學知識從具體的「巨觀」現象,經由人類抽象思維建立了「微觀」的理論模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認識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