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稷下之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稷下之學」是戰國時期受齊國國君尊養的學人團體,包括許多不同學派的學者,以及他們各自帶領的學生。緣於春秋末年,養士之風興起,諸侯卿相均爭相養士;首先是魯哀公的禮遇孔子;稍後,孔門弟子子夏受到魏文侯以師禮尊奉,孔子的孫子子思也受到魯繆公的尊養。齊國自威王起亦廣招賢人,並在都城的稷門外興建宅第,供學者居住。有不少學者應邀而來,在此研究、講學、論辯,形成當時重要的學術文化中心,世人稱之為「稷下之學」。稷下之學從威王起,歷經宣王、泯王和襄王時期,持續百餘年,其間除了泯王在位期間因國亂而一度衰歇外,一直相當興盛;最多時有七十餘位重要學者在此講學,學生更達千人。當時著名的稷下學者,有淳于髡、田駢、慎到、接子、鄒衍、環淵、荀子等。
  稷下學者所受的待遇是依他們的學術名望而定;其任務是擔任國家政事的顧問、特別出使和講學,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講學。學者來稷下,通常會帶領學生同來,在此共同議論與講學,所以稷下之學是許多學派並存的組合。稷下名師雲集,又具有多元性,乃成為當時重要的教育中心,吸引各地的學生來此學習。據〔史記‧孟荀列傳〕載:荀子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後並三為祭酒。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王宮失守,宮學喪廢,稷下之學遂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官方學術機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稷下之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