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窺基 - 教育百科
kuī j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ī jī
解釋:
人名。(西元632~682)唐代高僧,京兆長安人。為中國法相宗的創始人之一。十七歲出家,奉敕為玄奘弟子,二十五歲參加玄奘譯場。他主要的貢獻除了協助玄奘翻譯外,對新譯經典作了詳細的注疏,有「百部疏主」之稱。並著有《大乘法苑義林章》。弟子有慧沼等,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稱為「慈恩大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窺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徐麗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窺基(632~682),或作靈基、乘基、大乘基、基法師,或單作基,〔開元錄〕始稱窺基,俗稱慈恩法師、慈恩大師。俗姓尉遲,名基,字洪道,貞觀六年生京兆長安。其先與拓拔氏同出鮮卑族,號尉遲部,後以部為姓,歷魏、周、隋,代有顯達者;父名宗德,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封江油縣開國公;母裴氏,河東望族女。窺基出身將門,少習儒業,狀貌魁梧,稟性聰慧,九歲丁母憂,漸疏浮俗。貞觀二十二年(648)出家,奉敕為玄奘弟子,入廣福寺,旋隨師遷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二十三歲,朝命度為大僧,習五印度文。後二年,應詔參與譯經,自是之後,遂從玄奘三藏於慈恩、西明、玉華等譯場譯經受業。麟德元年,玄奘圓寂,窺基乃遊五台,登太行,講經造疏,從事弘化,曾於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寫金字〔般若經〕,聲譽隆崇,無與倫比,其後重返大慈恩寺,專事撰述。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圓寂於慈恩寺翻經院,壽五十一,葬於樊村北渠之玄塔側。
  窺基隨侍玄奘三藏參與譯場,前後九年,據〔開元釋教錄〕記載,玄奘譯籍中標明窺基筆受者有:〔成唯識論〕十卷、〔辨中邊論頌〕一卷、〔辨中邊論〕三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以顯慶四年譯〔成唯識論〕尤堪注意,此書乃解釋世親所造〔唯識三十論〕之集注論書,錄天竺十家疏義,時窺基與神昉、嘉尚,普光三師共同檢文纂義,三師主張十家各別分譯,窺基則以為當「陶甄諸義之差,有葉一師之制」,依護法一系為主,參糅十大論師之釋論,成為一部,確定正解,以免後人無所適從。玄奘採窺基建議,遣出三師而獨留窺基。此種糅譯體裁於中國譯經史上是為獨創,極具貢獻。上述諸經,除〔阿毗達磨界身足論〕,窺基筆受以外,皆作述記,於玄奘門下,多聞第一,造疏最多,時人譽曰「百部疏主」「百本論師」。相傳著作四十三種,現存三十一種,百數十卷,重要者如:〔唯識二十論述記〕、〔成唯論料簡〕、〔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別鈔〕、〔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大乘法苑義林〕、〔瑜伽論略纂〕、〔瑜伽論劫章頌〕、〔因明入正理論疏〕、〔攝大乘論鈔〕、〔對法論鈔〕、〔勝宗十句義章〕、〔法華經玄贊〕、〔金剛般若經玄記〕、〔阿彌陀經通贊疏〕、〔觀彌勒上生經疏〕、〔說無垢稱經贊〕等。善於運用因明以立說,提綱絜領,建立體系,細至一字之微,亦專章分析,充分表現其「示紀綱之旨,陳幽隱之宗」之特徵。
  玄奘為法相唯識開創之祖,窺基隨侍受業,編頭述記,玄奘既卒,又復組織師說,廣制諸疏,加以發揚光大,遂成為玄奘學說之權威,守文述作之宗主,後世說者推為唯識宗或法相初祖,其宗派則稱慈恩宗。窺基弟子一傳慧沼,再傳智周,智周弟子有新羅智風、日本玄昉等,於八世紀初並將窺基著述傳抵日本,成為日本法相宗。
  宋贊寧〔續高僧傳〕卷四載,窺基幼而英偉,玄奘欲度為弟子,其父始不允,強而後可,基奮然抗聲曰:「聽我三事,方誓出家。三事者:不斷情欲、葷血及過中食也。」玄奘方便誘掖,許之。於是出入常以三車自隨,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女僕、食餵,時人因稱為「三車和尚」。然此說恐為訛傳,附敘末尾,聊供參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窺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