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管弦樂團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ǎn xián yuè tuán
解釋:
orchestra中譯名。字義源於古希臘劇場中合唱團所在的位置名稱,後延伸為樂器合奏團,通常用於18世紀後的樂團,涵蓋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擊樂器等,以演奏管弦樂曲為主。一般樂團約介於40-70人間,50人以下的亦稱chamber orchestra(室內管弦樂團);一些大型的管弦樂團也被稱為交響樂團(symphonic orchestra)或愛樂樂團(philharmonic orchestra),兩者稱謂之間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管弦樂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rchestra
作者: 張渝役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管弦樂團與交響樂團(Symphony Orchestra)相同,是演奏西洋音樂作品的大型樂器組合。其組織結構大於室內樂團及樂隊。現代完整的管弦樂團,編制有一百至一百零八件樂器,主要包括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及敲擊樂器四大部分。
  弦樂器部分包括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豎琴。木管樂器部分包括長笛、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低音管。銅管樂器部分包括法國號、小號、伸縮號、低音號。敲擊樂器部分包括定音鼓,另外根據樂譜所需,有小鼓、大鼓、中音鼓、鐘琴、鋼片琴、管式鐘琴、銅鈸、鑼等。有的曲子加上鋼琴、吉他、管風琴、曼陀林等樂器。
  管弦樂團的歷史,可以溯源自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代的初期。當時在各種節慶中,有室內樂團演奏助興。十六世紀中期之後,柯特西亞(Corteccia)與施特瑞吉歐(Striggio)兩人,將一齣喜劇的音樂部分配上許多樂器,包括四個大鍵琴、四把最早的一小提琴(Viol)(小提琴的前身)、二支伸縮號、二支短號,其他還有直簫、長笛、魯特琴、古低音提琴、鈴鼓等樂器。這種配器的組合,堪稱管弦樂團的開始。
  十八世紀時,巴哈(J.S. Bach)在他的清唱劇作品〔讚美‧耶路撒冷‧救主〕(Preise, Jerusalem, den Herrn, 1723),將人聲及許多管樂器、弦樂器組合在一起演出。史塔密茲(Johann Stamitz, 1717~1757)對管弦樂團甚感興趣,在他的影響下,樂團的編制趨向規格化。到了十八世紀末,維也納古典樂派(Viennese Classics)對管弦樂團編制所提出的標準,包括弦樂組的第一及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管樂組的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法國號、小號;敲擊樂器的定音鼓。華格納(R.Wagner, 1813~1883)更進一步提出管弦樂團組織、訓練、演出的各種方法。白遼士(H.Berlioz, 1803~1869)在其專著〔樂器法暨管弦樂法〕(Grand Traité d'instrumentation et d'orchestration, 1843)中提出理想管弦樂團的的編制。至此,管弦樂團已有今日所見大型樂團的規模。
  著名的管弦樂團選列如下:(1)歐洲:柏林的柏林愛樂管弦樂團(Berlin, Berliner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 1882年成立),布魯塞爾的比利時國家管弦樂團(Brussels, Orchestre National Belge, 1895),倫敦的倫敦愛樂管弦樂團(London,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32),巴黎的音樂學院管弦樂團(Paris,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1792),羅馬的國家管弦樂團(Rome, Concerti del Augusteo, 1908),維也納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Wiener Philharmoniker, 1842);(2)美國:巴爾的摩交響樂團(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 1916),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1891),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1881),克里夫蘭管弦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 1918),底特律交響樂團(Detroit Symphony Orchestra, 1914),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19),紐約愛樂交響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1842),費城管弦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 1900),舊金山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 Orchestra, 1911),華盛頓的國家交響樂團(Washington,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1931);(3)拉丁美洲:布宜諾斯賽利斯(阿根廷)的哥倫比亞劇院管弦樂團(Buenos Aires, Orquesta del Teatro Colon, 1908),哈瓦那(吉巴)的愛樂管弦樂團(Havana, Orquesta Filarmonica, 1924),利瑪(祕魯)的國家交響樂團(Lima,Orquesta Sinfonica National, 1938),墨西哥的國家交響樂團(Mexico, Orquesta Sinfonica Nacional, 1928),里約熱內盧(巴西)的市立交響樂團(Riode Janeiro, Orquesta Sinfonica Municipal, 1940),聖地牙哥(智利)的智利交響樂團(Santiago, Orquesta Sinfonica de Chile, 1922);(4)電臺所附設的管弦樂團:1930年代以後各大城市及各大廣播電臺附設的管弦樂團,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國不列顛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簡稱BBC)的樂團,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簡稱NBC)的樂團,以及日本NHK的交響樂團;(5)國內有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臺灣省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管弦樂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