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範疇失誤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tegory Mistak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範疇失誤指在邏輯方面錯誤地使用概念,致使原屬於某種範疇的事實卻用於另一種範疇的描述表現出來,將概念放入了本來不包括他們的另一種邏輯類型或範疇中。為避免「範疇失誤」,清楚地顯示各種設證(Proposals)與論證(Arguments)所建立之知識的不同形式及其不同層次的意義,使各意義層次都有適當的意義,是當代分析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的主要任務。
  「範疇失誤」一詞,由英國哲學家萊爾(G. Ryle, 1900~1976)所提出。萊爾在其名著〔心的概念〕(Concept of Mind)中說,哲學並不提供任何關於心靈的新知識,而在修正已有知識的邏輯地圖(Logical Geography)。在萊爾的用法中,概念的邏輯類型或範疇乃是該概念邏輯上被合法地(legitimately)使用的方法與規則,因而其所謂修正邏輯地圖,實際上即是從邏輯上規定各個概念的合理使用範圍,以免範疇失誤的發生。萊爾並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何謂「範疇失誤」當一位外國人首次訪問牛津(Oxford),並參觀了大學所有的公共設施,如圖書館、辦公室、實驗室和運動場,然後卻問:「大學在那裡呢?」萊爾以為,這個外國人顯然是犯了把大學視為一個與他所參觀之建築物屬於同一類型的「範疇失誤」,而將大學錯誤地放入了一個本來不包括它的範疇中,以致認為在其所參觀的公共設施之外,還應有一個獨立的大學建築物存在。
  其實萊爾提出範疇失誤的說法,主要在批判笛卡爾(R. Descartes, 1596~1650)以來盛行的「身心二元論」(Body-Mind Dualism)。萊爾認為,笛卡爾一方面具有科學的才能,另方面則具有宗教、道德的背景,使他無法完全接受類似霍布斯(Th. Hobbes, 1588~1679)機械論(Machanism)的主張,不相信人類本性與鐘錶之間僅是複雜程度的不同,而主張身體與心靈是不同而又對立的「實體」,將身體或物理活動(Physical Movements)與心智過程(Mental Processes)分別屬於身體與心靈的活動。萊爾批評笛卡爾實際上是用了同一個範疇架構下的概念如「事物」(thing)、「材料」(stuff)、「屬性」(attribute)、「狀態」(state)、「過程」(process)、「改變」(change)、「原因」(cause)與「結果」(effect)等來說明身體活動與心智活動之間的差異。笛卡爾以為心靈與身體完全對立,事實上蘊含著「心靈與身體是屬於同一邏輯類型之言詞」預設心靈是某種事物,只不過是與身體不同的事物;心靈活動也是因果的活動,只不過不同於身體活動的因果活動。但萊爾卻認為,將那些與身體或生理現象有關的語言用以命名任何精神實體的設想,實際上是一種「範疇失誤」,我們也不可將此不屬於同一範疇的身體與心靈兩個概念用連言命題(Conjunctive Proposition)的形式來表達。例如「存在有身體與心靈二者」、「有身體活動過程與心智活動過程兩者發生」等語句就是一種荒謬(absurd)的連言形式。萊爾因而稱笛卡爾式的身心二元論是「機械中的幽靈」(ghost in the machine)的迷思,並進一步稱一切關於心智活動或精神現象的言詞其實並非描述第二套幽靈般出現於意識流中隱而不明的活動,而是在說明關於身體與行為方式的言詞;一切用以描述人類心靈活動的言詞都是在描述人類的行為,並非用以稱呼某個實體。不過,萊爾「範疇失誤」的觀念並非否認心智活動的發生,他提出了這個觀念,並進而具體分析各種心智概念如理智、意志、情感、感覺、想像、認識等,主要的還是在表明所謂的心靈活動其實並不是一種有別於身體之「幽靈」所作出的活動,對於原先夾纏不清的哲學爭論作出一番澄清。
  萊爾對於範疇失誤的分析,也影響了後來的分析哲學及概念分析(Concept Analysis)的教育哲學。分析哲學家們主張哲學工作是在分析清理觀念上與思想上的迷霧,以辯明何為真問題與假問題,即可視為萊爾思想的發揚。特別是概念分析的教育學者在分析教育材料中的「知識形式」(Forms of Knowledge)時,將思辯性的設證與分析性的論證分開,並主張對不同意義層次的知識形式賦予適當的意義,更可視為範疇失誤觀念對於教育研究工作的啟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範疇失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