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精緻否證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phisticated Falsificationism
作者: 謝青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精緻否證論是由英籍匈牙利數學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Imre Lakatos, 1922~1974)所提出的理論,用以區別於波帕(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所提出的素樸否證論(naive falsificationism)。
  拉卡托斯認為波帕的科學哲學並沒有為否證論建立一個可靠的否證基礎。他認為任何理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繫、具有嚴密的內在結構的完整理論系統。此正是「精緻否證論」不同於「素樸否證論」的一個重要特徵,即用理論系列的概念取代理論的概念。
  拉卡托斯主張不能孤立地對一個理論進行評價。評價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連同它的輔助假說(auxiliary hypotheses)、背景知識(background knowledge)或初始條件一起加以評價。而此系統化的系列理論,拉卡托斯即稱為「科學研究綱領」(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他進一步指出:只有以科學理論系列或科學研究綱領為對象,才能正確地理解和闡明科學的韌性和科學發展的繼承性等問題。
  精緻否證論的立足點,便是將如何評價理論的問題,轉移為如何評價理論系列的問題。它顛覆波帕提出的「一個理論只須想像或實際存在有一個異例(anomaly)即便被否證」的素樸否證論。相反地,它指出:沒有任何實驗、報告、觀察與陳述,能單憑一次成功的異例,而能得到完全的否證,除非有另一個更好的理論出現。
  因此,精緻否證論的一個重要議題,即是討論科學研究綱領的進化與退化、及各個綱領之間的競爭。因此,以精緻否證論而言,整個科學發展更其實就是一部科學研究綱領的競爭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精緻否證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