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精緻文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fined Culture
作者: 宋明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精緻文化是與平庸文化和粗俗文化相對的文化概念,乃是一種高級文化。
  美國社會學者謝爾士(Edward Shils)曾根據文化所具有的美、知及德三者,將文化區分為三個高低不同的層次。
  最高層次的文化為精緻文化,此文化相當於高級文化、優秀文化或精英文化。其美、知及德的品質高,具有原創性、有思想,內容嚴肅或具有社會批判性。一般人須經長期的學習及訓練,才能具有並欣賞此種文化的能力。
  其次為平庸文化,又叫平常文化或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比精緻文化的原創性、思想或批判性低,而娛樂性成分則相當高,如各種複製文化、模倣文化如電影、電視連續劇、武俠小說等屬之。
  第三層次為粗俗文化或低級文化。此種文化的美、知及德的品質水準均甚低,通常重在滿足接受者的原始慾望及感覺,是一種感性文化。如色情電影、黃色小說、鬥牛、拳鬥等。
  由於美、知及德的概念本身比較抽象,因此何種文化為粗俗、平庸或精緻,也有見仁見智之別。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在商業主義、利潤掛帥、感性主導的大眾媒介影響下,追求真正具有知、德、美性文化的人愈來愈少,又因大眾占大多數粗俗文化有取代精緻文化的趨勢。精緻文化須要有具相當文化基礎的大眾來支持相正當的倡導,才有發展的可能。將精緻文化普及於大眾,可能是解決文化粗俗化問題的關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精緻文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