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紙錢 - 教育百科
ˇ
ˊ
zhǐ qi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ǐ qián
解釋:
祭祀鬼神或葬禮與掃墓時焚燒,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錢。《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墳上燒紙錢去。」也稱為「黃紙」、「錢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紙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豐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祭祀用物,祭祀時用以焚化的紙錢,古代多用土捏製,始於魏晉時代;冥寶則始於五代時。〔卦演聞見記〕:「古者享祀鬼神,有用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魏晉以來,始有紙錢。戴埴〔鼠璞〕與洪善慶〔杜詩辨證〕:「紙錢起於殷長史,南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是紙錢始於魏晉,而六朝時已漸沿用。〔唐書‧王璵傳〕:「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後世里俗稍以紙萬錢為鬼事,至是璵乃用之。」唐時已盛行紙錢之事。〔清異錄〕「後周顯德六年,世宗慶陵鑽土,發引之日,百司設祭於道。金銀錢寶,皆寓以形,雕印文字於紙,黃曰泉臺上寶,白曰冥游惡寶。」云五代時始制冥寶。今俗祭禱所焚的黃白紙錁即本於此。黃者為金,白者為銀,名曰冥寶,實皆紙錢之屬,臺灣民間相傳則區別出祀神、祭鬼,凡祀神的紙錢,通以竹為材,上貼黏金帛,即為金紙,按神格大小而有大小不等的分別:如太極金紙面及金帛最大,金帛上有福祿壽三仙的圖案,多用木刻印版刷印,用以拜天公等至高神,俗稱天公金;而中等大小則有各種福金、壽金,用以祭祀中級神明,有些地區則以尺寸稱呼,如五金之類。祭鬼祀陰則用較小的紙為之,上貼銀帛,稱為銀紙。此外還有各種紙錢,如祭祀孤魂時所用的經(更)衣;法師作法時所用的祭解用紙錢,如五鬼錢、喪車錢等,種類繁多;其形制較小,多有與用途相符的圖案。由於吉凶喪祭所用的紙錢數量頗多,大陸及香港等採用的紙幣形式,上有大小不等的面值,並由冥國銀行發行,可減省用量,臺灣近年來官方亦基於環保意識,徵求並倡用有面額的紙錢,以免燃燒大量冥紙造成汙染和火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紙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uá-tsî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統稱祭祀時焚燒給鬼神的冥紙。祭拜神明的貼有金箔為「金紙」(kim-tsuá);祭拜祖先或鬼魂的貼有銀箔為「銀紙」(gîn-tsuá)。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紙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