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紫外線輻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Ultraviolet Radi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又稱紫外線或紫外光。在光譜中,短於可見光之藍紫色光之光波,波長為4~400nm之電磁輻射(1nm=10-9m)。輻射之單色成分波長小於可見輻射(可見光),而大於1nm之輻射能,不同應用領域對紫外線之光譜範圍有不同之規定。主要用途:1.由於紫外線波長短,頻率高,能量大,可以激發物質之外層及次外層電子,從而產生紫外線吸收光譜,用以對物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2.紫外線有很強之螢光效應,能使很多物質激發螢光,從而作為光源用於螢光分析,例如大氣中SO2濃度的連續測定儀即是用紫外線激發SO2分子以產生特定波長之螢光,螢光的強度即與SO2之濃度成正比。3.作為殺菌消毒作用,但過強之紫外線能傷害人之眼睛與皮膚,甚至會導致皮膚癌之發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紫外線輻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ultraviolet radiation
作者: 曾天俊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輻射體產生輻射,若其輻射出來的光其波長在10-9公尺至4×10-7公尺範圍內,此種輻射稱為紫外線輻射,亦稱紫外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紫外線輻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ultraviolet radiation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波長在4-380毫微米區段之電磁輻射,介於紫光與x光輻射之間。一般物體對紫外線反射能力不高,但大氣對紫外線的雷烈散射甚強,使所攝影像之對比大幅降低,故一般不採用紫外線作遙測攝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紫外線輻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