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組織 - 教育百科
ˇ
zǔ zh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ǔ zhī
解釋:
  1. 構成。
    【例】他們決定組織一個文藝社團。
  2. 一群人為達特定目標,經由一定的程序所組成的團體。
    【例】政府組織、議會組織、商業組織
  3. 生物學上指多個細胞生物體中,各細胞和細胞間質依一定秩序聯合為一體,並產生一定功能的基本結構。
    【例】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組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ǔ zhī
解釋:
1.紡織。《遼史.卷五九.食貨志上》:「飭國人樹桑麻,習組織。」
2.構成。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至夫組織仁義,琢磨道德,驩其愉樂,恤其陵夷。」
3.一群人為達特定目標,經由一定的程序所組成的團體。如:「政府組織」、「議會組織」。
4.生物學上指多細胞生物體中,各細胞和細胞間質依一定秩序聯合為一體,並產生一定功能的基本結構。如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5.地質學上指岩石的組成顆粒或結晶的幾何型態和排列關係的總稱。如沉積岩組成顆粒的粒度、形狀及排列。也稱為「結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組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rganization
作者: 陳奎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所謂組織,即一群人彼此之間分工合作,為達成某種目的而形成的一種有機的結構。社會中有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組織,其必要條件是人群之間具有交互的社會關係。但並非任何社會互動行為均能形成一種正式組織。正式組織的存在是由於人群之間,或不同社會團體之間,需要協調與合作,以追求共同的目標。
  謝恩(Edger H. Schein)在其〔組織心理學〕(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一書中,歸納出下述組織的特性:(1)協調合作的觀念;(2)完成某些共同目標或目的的信念;(3)職務分工的意義;(4)權力結構的必要。
  研究教育組織的柯溫(R.G. Corwin)在〔教育與複雜組織社會學〕(Education and the Sociology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一文中,也提出類似的看法。他認為一個複雜的社會組織包括:(1)穩定的交互作用型態;(2)群體之間有一致的認同體;(3)追求共同利益,並完成特定任務;(4)權力與權威結構的協調作用。
  有些學者根據組織特性的分析,認為組織具有靜態、動態、心態與生態四方面的意義。早期科學管理學派(如F.W. Taylor)只注重靜態結構的研究,後來人群關係學派(如A.H. Maslow)注重成員心態的探討,兩者均忽視動態與生態層面的分析。現代組織研究已進入系統理論階段,其代表人物社會學者帕森斯(T. Parsons)認為組織須具備下列四項條件或功能:(1)具有一定的目標,並力求目標的實現(Goal-Attainment);(2)能維持組織運作之模式(Pattern-Maintenance);(3)能協調並統合成員之意志,使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Integration);(4)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加以調適(Adaptation)。
  我國學者張潤書在其〔行政學〕一書中,認為「組織乃一群人為了達成共同目標時,經由權責的分配,層級的結構所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有機體,隨著時代及環境的改變而自謀調整與適應,同時人員之間建立了一種團體意識。」從此一定義看來,他亦採取統合性的觀點。我國許多行政學者大體持類似的看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組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動、名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1.【組合】2.【團體】
對應華語: 組織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組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oo-tsi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一群人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經由一定程序所組成的團體。
  2. [名] 生物體內細胞,按一定組合所形成的器官。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組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組織 相關客家語 組織
相似詞 構造、結構、機關 相反詞 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