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綠鳩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綠鳩普遍棲息於海拔600~2000公尺間之濃密森林中,冬季會移棲到低海拔活動。綠鳩在臺灣的繁殖期為5~7月,一窩生產2枚,白色,無污斑。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綠鳩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鳩鴿科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棲所環境: 針闊葉林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sieboldii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科名: COLUMB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Treron
中文界名: 動物界
台灣分布地點: 北部
中文目名: 鴿形目
拉丁目名: COLUMBIFORMES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綠鳩
英文名: Treron sieboldii sieboldii
描述:
雄鳥的蠟膜裸露,前額亮黃綠色,漸進至後頸的深橄欖綠色,頦及喉亮黃色,上背深綠色,肩羽深綠色,在前端常帶紫紅色,小及中覆羽常全為紫紅色,但前端及中覆羽也可能為橄欖綠,大覆羽黑色,最內側則帶橄欖綠,在外緣則為檸檬黃的羽緣,三級飛羽深綠色,在最長的羽毛內側上有不同程度的黑色,次級飛羽黑色,在外側有檸檬黃羽緣,初級飛羽黑色,在第1至3支飛羽外緣有很窄的綠黃色羽緣,後背至腰及中央尾羽深綠色,尾呈楔形,外側尾羽黑色,在基部帶橄欖綠,羽尖帶灰綠。胸亮綠黃色帶有橙色,腹部為白色或淡皮黃色,脇灰橄欖綠。大腿有深橄欖綠的縱紋,尾下覆羽淡草黃色有寬的深橄欖縱紋,尾下黑色,末端有狹窄灰帶。翼下黑色。虹膜粉紅到紫色帶藍色的內圈。眼圈裸露部分很窄,呈藍灰色。蠟膜及喙基部亮藍色,喙尖較灰。腳紅至紫紅色。雌鳥與雄鳥類似,但肩羽及覆羽無紫紅色。尾部尖端帶橄欖綠色。胸部綠色較暗且不帶任何橙色。幼鳥與雌鳥的不同處在於覆羽的羽緣較圓,初級飛羽有較寬、發散的灰橄欖綠羽尖,以及更寬的尾末端帶。腹面的胸部為較暗及較深的綠色,腹部的白色部分帶有黃色。
分布:
全球分布在日本(包括琉球群島)為夏候鳥,在中國廣西、廣東、海南島、貴州,以及越南、泰國北部、寮國等地為冬候鳥 (Gibbs2001)。台灣遍布於山麓至中海拔的山區森林。離島的台東蘭嶼、宜蘭龜山島及基隆彭佳嶼曾有出現的紀錄。
作者: 丁宗蘇,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