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網際網路 - 教育百科
ˇ
ˋ
ˇ
ˋ
wǎng jì wǎng l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ǎng jì wǎng lù
解釋:
  1. 一種將許多不同的電腦網路連接起來所構成的網路環境。嚴格而言它並非實體的網路。主要的任務是在一致的通訊協下,讓各種網路連接而發揮更大的功能。在應用程式面,此種網路提供三項基本服務:電子郵件、檔案傳輸、遠端簽入。§英internet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網際網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ǎng jì wǎng lù
解釋:
一種將許多不同的電腦網路連接起來所構成的網路環境。為英文internet的意譯。嚴格而言它並非實體的網路。主要的任務是在一致的通訊協定下,讓各種網路連接而發揮更大的網路等功能。在應用程式面,此種網路提供三項基本服務:電子郵件、檔案傳輸、遠端簽入。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網際網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nternet
作者: 張國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網際網路是由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內各種大小不同的網路,利用TCP / IP協定相互連接所組成的。諸如ARPANET、BBITNET、TANET等。這些網路都是屬於公眾網路,可以提供許多功能與服務。目前與Internet連線的主機數目有上千萬臺,使用者亦達數千萬人。
  網際網路是起源於美國軍方的一個計畫,計畫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把位於各地的電腦,透過某些方式的連結互相交換訊息。這個計畫後來擴展到美國政府單位、學術及研究機構,以及商業機構等等,逐漸成為一個複雜的網路,最後這個計畫慢慢的普及到世界各國。由於各國的電腦網路使用相同的方法來交換資料,使得各國的電腦都可以互通。
  網際網路上有許多寶貴的資源讓使用者共享,如Gopher、Net News、FTP、WWW以及各種資料庫的查詢等。以商業的觀點來看,網際網路也蘊藏了很多商機,許多商家亦利用網際網路之便,提供了產品介紹、諮詢服務、公用軟體下載、甚至還有線上訂閱產品的服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網際網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net
作者: 黃鴻珠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網際網路不是一個實體的網路 ,它原是以TCP/IP通信協定建置的各大網路彼此相連,供連線者互通信息、互傳資料、共享各類資源。
  Internet源自美國國防部建立的分封式交換網路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1969年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校區(UCSB)、史坦福研究中心(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SRI)及鹽湖城的猶他大學等4個單位的連線開始,最初採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為通信協定,1980年起開始協定。同年美國國防部為便於民間及學術單位享用這種成果,將ARPANET分為ARPANET及MILNET,前者供非軍事機構使用,後者維持供軍事單位使用。此後美國國防部通信處(Defence Communication Agency)要求凡電腦主機間的連線應採用TCP/IP協定。
  Internet因其發展經費來自美國國防部的ARPA,原名ARPA Internet,ARPA改名為DARPA後,易名為DARPA Internet,其後又名為TCP/IP Internet,或稱Federal Research Internet,因資助Internet的經費由政府單位及企業團體分擔,不再是DARPA獨家資助,雖然歷經上述各種名稱,一般簡稱它為Internet。
  Internet原為促進國防研究而設。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為使其設置的高速電算中心為全國各學術單位及研究機構使用,因而架設NSFNET。NSFNET設置13個區域網路(Regional Network)中心,各區域網路中心原以56kps線路相連,於1988年改用T1(1.544Mbps),1992年採T3(45Mbps)的線路。NSFNET由於連線者快速成長,後來成為美國境內Internet的骨幹,1990年6月ARPANET終止運作。臺灣於1991年12月經由普林斯頓大學的JvNCNet(John von Neumann Center Network)連上NSFNET骨幹,正式成為Internet的一環。
  1980年代後期連線Internet的單位在美國及全球各地快速展開,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美國境內數個大型網路如NSFNET採用TCP/IP作為建置網路的通信協定。
  (二)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及Bolt Beranek and Newman(簡稱BBN)促使採用UNIX作業系統之機器以TCP/IP相連:美國境內電子計算機學系多數採用UNIX作業系統,此系統可免費取自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開發的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1985年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資助BBN開發UNIX下可執行TCP/IP,而加州大學將它融入BSD中隨之發行,各大學因而普遍採行TCP/IP作為主機溝通的協定,而且廠商將之商品化。
  (三)公益資源多:在共享的理念下,各單位紛紛將其開發的軟體、製作的各項資源如文件、資訊系統等經由網路提供自由取用。
  Internet應用層的主要功能可歸為3類:
  (一)遠程載入:即連線端成為遠端主機的終端機,以使用遠端主機的各項資源,Internet遠程載入的協定名為Telnet。
  (二)檔案傳輸:提供查閱遠端主機處的檔案目錄、互傳終端與主機間的檔案、查閱遠端主機系統設定的情況、作業系統名稱等。Internet檔案傳輸的協定名為FTP。
  (三)電子郵件:提供電子郵件傳輸的功能。Internet電子郵件的協定名為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這3類功能一般分別使用,新近有人將之整合,成為更易於使用的系統,著名的如Gopher、WWW(World-Wide Web簡稱W3)、WAIS(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Hytelnet等。
  Internet上各節點的識別分文數字及純數字兩種,前者名為Domain Name System,採層級式分散管理制度,其最右邊的編碼在美國境內原歸納如下;美國以外的地區則採ISO-3166的編碼。
  .edu為教育機構
  .com為商業團體
  .net為網路組織
  .gov為政府機構
  .mil為軍事單位
  .org為財團法人
  .ARPA為ARPANet
  例如:Hollis.Harvard. edu為哈佛大學的一個節點;Fscat. Oclc. org為OCLC FirstSearch系統的代碼;Twnmoe10.Edu.tw為我國教育部3090主機的代碼。
  純數字編碼,名為IP address,採4個8位元組,分4個單元,各單元間以點隔開,例如:
  Hollis.Harvard.edu  128.103.60.31
  database.carl.org  192.54.81.76
  marvel.loc.gov  140.147.2.69
  twnmoe10.edu.tw  192.83.166.3
  Internet的組織、管理與電話系統很像,連線者各自負責所屬端的費用與線路的維護,並未設置正式的組織統籌管理。1983年熱心Internet應用與發展的人士組織Internet運作會(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簡稱IAB),以革新TCP/IP通信協定及領導Internet的研發方向、出版有關的文獻、及研討應用網路各項相關的識別制度。IAB分為IETF(Intem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及IRTF(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前者負責改進TCP/IP各項標準,研討其他通信協定與Internet連線的整合工作,後者專注於組織及探討更先進的網路概念。
  為促進Internet的發展,原建置Internet的人士發起組織Internet Society,其目的為確保Internet的持續成長、發展、全球化、提升建置Internet相關的科技及應用。此協會採會員制,其經費、參與人士來自全球各大機構,包括政府、學術與商業機構。此協會為增進會員的溝通,每年舉辦會議,名為Internet Networking Conference,及發行[Internet Society News]季刊。1988年Vint Cerf先生開始研究Internet與商用網路電子郵件的傳輸,1990年經由The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s(CNRI)的轉接MCI與Internet間的電子郵件互通,Internet在商業界的應用因而展開。Internet歷經各界人士的努力,已成為全球最著名、使用者最多的網際網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網際網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