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繐 - 教育百科
ˋ
ˋ
部 + 12 畫 = 18 su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uì
解釋:
[名]
1.細而疏的麻布。《說文解字.糸部》:「繐,細疏布。」《儀禮.喪服》:「繐衰者何,以小功之繐也。」《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歸骸洛浦,繐帳猶懸。」
2.用絲線或布條等結紮而成的穗狀裝飾品。同「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六回:「(夏作人)匆忙之間,又沒有辮繐子,將就用一根黑頭繩打了結,換上衣冠,出來相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u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平行散開的細線,以細絲線束成,可垂掛於旗子、桌巾等物品四周的裝飾物。
    例如:桌巾繐 toh-kin-sui(桌巾四周的裝飾絲線)、旗繐 kî-sui(旗幟周邊的裝飾絲線)。
  2. [名] 額前或兩鬢垂落的髮絲。
    例如:鬢繐 pìn-sui(鬢毛)。
  3. [動] 布料周邊的織紋鬆開散落。
    例如:布邊繐去矣。Pòo-pinn sui--khì--ah. (布料邊緣的織紋鬆開了。)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